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和转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近十年来,隐喻和转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Radden和Kovecses的转喻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现象、认知现象,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因为它们的基础是经验主义或体验哲学,所以对很多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包括对被称作语言的精华的习语的阐释。本文主要以一种最常见的习语——人体习语为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表明,人体习语最富于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表达形式,但对这种习语从认知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另外,虽然国内外有很多对人体隐喻的研究成果,对有关人体的转喻却很少关注。鉴于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习语词典和汉语习语词典中大量的人体习语进行详细分析,着重探讨构成和理解这种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是构成和解读英汉人体习语的最活跃的认知机制;而且两种语言中存在大体相同的转喻模式,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普遍相似的经验,并且一直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身体对世界,尤其是人类活动,进行概念化。这些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的转喻模式也印证了Radden和Kovecses提出的激发和制约转喻参照点的若干认知原则。对人体习语中活动力次之的隐喻机制的分析也说明了关于人类普遍经验的同样的事实。研究还发现,对人体习语的解读,除了Lakoff(1987)提出的习语认知的三种基本机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普遍知识在起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同时指出,英汉人体习语的认知特点分别存在各自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汉语人体习语中关于“心”以及其他几种内部器官的表达异常丰富;汉语人体习语多见两个不同身体部位共现于一个习语中,并且两个身体部位之间基于三种不同的关系;英语人体习语中明显存在身体部位作为名词转化成动词的现象。这几点不同源于汉民族对“心”及一些内部器官的独特认知方式、对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重视、对立统一的思维习惯和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和英语词汇演变的突出特点之一——名词转化成动词。本项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人体习语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证实了当代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理论,也是对习语的认知研究的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