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强化,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并逐步转型升级,但技术技能人才存在总量短缺、质量滞后和供需错配等问题,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要求,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诸多现实困境。在高职教育19个专业大类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点多面广,相对而言建设水平较高,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的价值。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是指以某个具体的制造类专业为单位,由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公共课教师等组成的教师群体。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团队相比,它有跨界、双师结构、多个工作场所、教师发展对设备依赖较大等特征,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本研究以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为主题,依据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和三角协调理论,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动因、建设环境、建设策略与建设成效四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以及相互关系,结合个案研究概括分析影响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国12个省份、207所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作为施测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582份;根据异质性典型案例抽样原则,选取了机械设计制造、铁道装备、航空装备、汽车制造、自动化等5个专业类别的教师团队,共计访谈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公共课教师等各类研究对象32人。量化研究的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普遍具有较强的建设动因,建设环境、建设策略、建设成效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四个维度上,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子层面,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和不同层次专业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国家级重点高职院校水平最高,省级重点高职院校水平次之,一般高职院校水平较低;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国家级重点专业高于省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高于一般专业。但是行业类高职和地方综合类高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相关分析发现,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四个维度关系密切,建设动因、建设环境、建设策略与建设成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建设动因对建设成效的预测力最强。质性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且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区域产业、政府政策和学校管理等。区域产业是基础性因素,与团队建设是互动、伴生、融合发展的关系。政府政策是保障性因素,对团队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管理是关键性因素,深层次地影响团队建设的成效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重视程度、团队制度、二级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内部能动性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团队所在专业的基础、团队带头人、建设策略和发展定位等。专业基础对团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般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团队带头人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有相关遴选培养办法,并提出较高要求。建设策略中的结构优化、制度规约、目标规划、能力提升和文化建设与建设成效成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发展阶段的团队在发展定位上差别较大。二十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涌现出了一批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师团队,但对标我国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需要和“双高计划”建设要求仍存在诸多不足。综合问卷调查数据、个案访谈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还面临目标定位偏差、结构尚需优化、整体合力不足、内部治理缺位、建设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困境。基于内外部影响因素和现实困境的分析,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既要遵循外部关系规律,主动适应,也要遵循内部关系规律,突出能动性,还要全面、系统地协调区域产业、政府以及学校的内外部关系,从内外部共同发力,形成良好的专业教师团队发展机制。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供给力度。要着重完善专业教师团队遴选培育机制,明确专业教师团队发展政策导向,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等。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高端发展平台。要着重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拓宽政校行企深度合作领域,搭建产教融合多元发展平台等。三是细化院系治理,完善团队建设制度。要着重建立校级团队培育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健全团队考核激励机制等。四是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要着重做好规划,明确团队目标定位;精准引才,优化团队教师结构;系统育才,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协同发展,凝聚共识提升合力;经费支持,更新设备硬件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