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竹子栽培所带来经济效益的日益显著,以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雷竹(P. praecox)、红壳竹(P. iridenscens)等为主的经济竹类栽培面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竹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竹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竹笋病虫害日益猖獗。在众多害虫中,以竹笋夜蛾危害最盛,造成的损失最大,在浙江、广东等省份的早园竹、红壳竹、茶秆竹(Pseudosasa amablis)等林内,竹笋夜蛾的危害率达60%以上,甚者达100%。我国竹笋夜蛾种类多、结构复杂、寄主范围广、危害隐蔽、防治难度大,且当前没有一套有效的控制技术可供借鉴。竹笋夜蛾种团结构不清、侵入规律不明、防治技术陈旧落后等问题是当前竹笋夜蛾尚不能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进行竹笋夜蛾的种团结构、侵入规律、生态位空间分布及性信息素的研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种竹笋夜蛾淡竹笋夜蛾(Kumasia kumaso Sugi)、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 Draudt)及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er)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竹笋夜蛾的种团结构、生态位和空间分布及综合治理技术开展了研究。结果如下:(1)对笋秀夜蛾性信息素的提取和结构鉴定,EAG测试表明,雌蛾腺体的正己烷提取液能引起笋秀夜蛾雄虫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表明所收集的粗提液中可能含有活性组分。根据GC分析,发现笋秀夜蛾雌蛾性信息素粗提液中主要含有1个差异峰,峰的保留时间在12.885min。对于采用单腺体提取的性信息素粗提物的主要差异峰,笋秀夜蛾的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经GC-MS分析鉴定为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Z11-16:Ac)。对标准品Z11-16:Ac的EAG电生理测定表明,笋秀夜蛾雄蛾可产生显著的电生理反应。(2)淡竹笋夜蛾危害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高峰持续约7 d,幼虫发生量占全年85.26%;笋秀夜蛾幼虫种群数量高峰出现时间比淡竹笋夜蛾迟约10 d,出现在5月中旬,高峰期持续约10 d,幼虫发生量占全年68.03%;竹笋禾夜蛾危害相对较轻,与淡竹笋夜蛾及笋秀夜蛾幼虫发生期重叠。对笋期3种竹笋夜蛾的时间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笋夜蛾生态位宽度均较窄且基本接近,其中淡竹笋夜蛾的生态位宽度最窄,竹笋禾夜蛾最宽。3种夜蛾的营养生态位分析表明,淡竹笋夜蛾和笋秀夜蛾与竹笋禾夜蛾相比都具有较宽的寄主谱。(3)对淡竹笋夜蛾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比较频次法结果表明,淡竹笋夜蛾幼虫在早竹林和红竹林竹笋中的空间分布型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在早竹林中的分布型既符合奈曼分布、P-E核心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在红竹林中符合奈曼分布、P-E核心分布但不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的结果表明淡竹笋夜蛾在红竹林和早竹林两种不同的寄主上都是呈现聚集分布的。聚集因素分析表明淡竹笋夜蛾幼虫在竹林间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可能与笋的聚集分布有关。(4)对不同经营类型的早园竹林和淡竹林的夜蛾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经营类型的早竹林地中夜蛾危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淡竹林杂草地和非杂草地夜蛾危害情况的分析表明,杂草地和非杂草地的夜蛾危害率和虫口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绿色威雷药剂对竹笋夜蛾的防治试验,分析数据表明,对照的危害率与3个处理的危害率都呈现极显著性差异,表明了绿色威雷对夜蛾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但3个处理不同浓度之间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