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今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医疗及其产生的影响,已经从个体、家庭上升到了社会乃至国家层面。本文以生活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老年人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社会趋于老龄化、疾病谱转变为现实背景,综合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从文化视角关注老年人的医疗与健康问题,分析当地老年人的健康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自身经历、周遭群体间的关联。基于研究分析,本文认为老年人的疾痛问题应受到来自国家与社会大众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这对弘扬医学人文关怀、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的准备与进入田野阶段,包括绪论与第一章。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而后对老年人及其健康、疾病文化的研究、疾痛叙事的相关研究与医学人类学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状的梳理与评述;最后从皇城镇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地方多元医疗模式,以及田野调查过程等几方面对于田野点与调研过程进行概述。第一章紧扣研究主题,对田野点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与考察。主要从生活世界与健康状况两方面描绘了当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初步呈现当地老年人的常见病、致病因素以及其可利用的健康资源;而后根据田野中的所见所闻,引出对于疾痛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基于田野观察引发的思考,包括第二至四章。本部分通过多方叙事中疾痛的解读、老年人治疗的实践与认知、疾痛的治疗状态等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疾痛问题进行全面且细致的阐释与解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不同主体病痛叙事的描述与分析,总结各方主体对于老年疾痛问题的出发点与关注焦点;继而根据主体疾痛叙事的不同,引申出各自解释模式的差异并进行阐释,试图通过不同主体的疾痛叙事展现出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疾病治疗过程。通过几方主体的叙事,让疾病成为“疾痛”显现出来,以唤起三种觉醒。第三章考察、论述当地老年人的治疗认知及治疗实践,将治疗实践分为医学治疗与情感抚慰两类,并指出在老年人的思维认知中传统并没有被现代科学完全替代,人们会根据自身认知与他者的影响,在不同医疗体系中进行选择。第四章立足于当地老年疾痛治疗状态的不同类型,以代表性案例为基础,折射出当地老年人对于疾痛治疗状况的态度;进一步提出不同类型结果所从属的重视与轻视两种态度;老年人对于疾痛及其所致影响所作出的常态化选择,伴随自身疾痛状况与周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非静态不变,而是复杂、交错呈现的。最后,是对田野的反思与总结,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结论。第五章与第六章是对于本文研究主题——疾痛问题作出的反思与回应。第五章从老年人群体的病患角色、疾痛影响下病患生活意义的瓦解、现代医疗问题、多方主体的观念之于疾痛问题的忽视以及老年人养老照护的缺乏等几方面予以反思,将疾痛问题凸显出来。第六章则是以人文视角对疾痛研究意义进行探讨,也是基于上一章反思内容的呼应,主要论及老年人生活意义的重构、疾痛叙事之于现代医学的意义、为疾痛正名三个方面;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应从身体到精神,实现生命意义的升华,治疗疾病之时不要一味地追求治愈的目标。结论部分,首先对于研究主要内容予以回溯、总结,而后为基于核心问题的再思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疾痛问题之于现代医疗意义的思考,以疾痛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疾痛叙事等方式修复医患关系,正视疾痛问题;另一方面则呼吁社会大众正视衰老与老龄化问题,从惧老到接受老年周期是个体生命周期的一部分,须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能动性,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共建健康老龄化社会。本文所选田野点虽未完全涵盖西北地区老年人群体之情形,但作为一个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多元民族地区,从类型上而言,其特殊性与共通性的确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呈现西北民族地区的老年人群体疾痛问题。本文在具体探讨中,借助疾痛研究的框架,以疾痛问题为切入点,以田野调研个案为基础,围绕当地老年人与其周遭人群、医护人员的叙事进行研究,在整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现多方生活情景,呈现疾痛问题下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并予以阐释。研究可以为我国老年疾病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文本支持,为中国本土医学人类学增添西北地区研究经验,对促进学术界多元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完善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老年养老照护体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