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舟山市为缓解用地紧张局面在辖区内实施了许多大型围垦工程。本文针对围垦工程分布密集的舟山岛、朱家尖岛、普陀岛海域进行研究,分析工程实施前后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泥沙冲淤以及污染物扩散的变化规律。首先对舟山群岛海域的区域概况、滩涂资源、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进行分析归纳,然后通过数字化舟山群岛1997年、2007年、2017年3组岸线,建立舟山群岛围垦前后的Mike21数学模型,复演舟山群岛海域的水动力,计算泥沙冲淤、污染物扩散对围垦工程实施的响应。围垦工程导致舟山群岛岸线的人工化程度逐渐上升,自然岸线比重逐年下降;舟山地区滩涂资源总量在围垦和滩涂淤长相互作用下基本稳定。围垦工程对附近海域的水动力包括:围垦区域潮位变化小于5cm,计算区域潮位变化小于1cm的海域占比95.4%;围垦附近海域潮差变化大于2cm的海域占比不足20%;流速大小变化相对有限;围垦工程附近海域的流场出现局部调整现象;围垦工程对附近海域的水动力影响呈现出以辐射状向外逐渐减弱。普沈水道和莲花洋的断面潮流量围垦后出现下降。通过投放污染源对比围垦前后污染物扩散情况发现围垦工程对舟山海域水污染扩散影响较弱。海域冲淤方面表现出前期围垦造成普沈水道中部形成淤积,而蚂蚁岛、登步岛北侧则形成冲刷;后期围垦导致鲁家峙岛侧形成淤积,在鲁家峙—登步岛之间的水道主槽区域为冲刷。通过对舟山海域不同时期的围垦工程进行研究,分析工程实施对附近海域资源环境的影响,为以后工程设计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