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约超过一百万人在遭受神经损伤的伤害,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依然是世界性医学难题,鉴于传统临床治疗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广大神经修复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多功能的神经导管来治疗神经损伤。虽然各类神经导管(Nerve conduits,NCs)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但至今并未制备出效果优良的理想神经导管,针对现阶段导管存在的诸多不足,本论文首先优选制备导电聚合物苯胺四聚体(Tetraaniline,TA),再物理复合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PDLLA),并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研制具有电刺激作用的PDLLA/TA/NGF复合载药神经导管。首先,采用氧化偶联聚合法合成氧化态苯胺四聚体(Emeraldine tetraaniline,EM TA),再还原制备还原态苯胺四聚体(Leucoemeraldine tetraaniline,LE TA),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质谱法(Massspectrography,MS)、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EM TA和LE TA的成分、结构以及微观形貌,同时利用四探针电阻率仪对比其导电性差异。最后设计正交实验,探究N-苯基对苯二胺(PPDA)与氧化剂过硫酸铵的质量比、反应时间、质子酸浓度对产率的影响,并确定TA的最佳制备工艺为:PPDA与氧化剂反应比为1:1、反应时间为2小时、HCl浓度为2 mol/L。通过物理复合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DLLA/TA复合神经导管,并探究TA掺杂量对复合神经导管机械性能、亲水性能、电导率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PDLLA/TA复合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亲水性能,导电率满足神经生长所需要的电刺激条件,同时其机械性能、亲水性能、电导率随TA掺杂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最后结合其微观形貌优选出TA的掺杂量为10%。通过测定PDLLA/TA神经导管在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耗、降解液的pH值,以及SEM观察降解前后的微观形貌,评价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TA的掺杂促进了PDLLA/TA神经导管的降解,使其降解速度可控,并改善了单纯PDLLA导管降解过程中局部环境酸性过高的问题。通过物理混合将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负载在PDLLA/TA神经导管上,探究TA的掺杂量和环境pH值对BSA释放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模型对照,负载NGF制备PDLLA/TA/NGF神经导管,研究NGF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PDLLA/TA/NGF复合载药神经导管可以在不同酸碱环境下实现其缓慢释放。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选取雪旺细胞(Rat schwann cells,RSC96)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12 cells,PC12)两种神经细胞来评价不同神经导管的细胞毒性,并通过免疫荧光法与SEM观察细胞在神经导管表面的粘附与增殖情况,结果表明TA与NGF的掺杂促进了细胞增殖和粘附,PDLLA/TA/NGF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自制电刺激装置对复合培养的RSC96细胞和PC12细胞外加电刺激,探究电压、电流与电刺激时间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电刺激促进了两种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同时确定电刺激的最优参数为:电压250 mV、电流150 mA、时间36小时。选取SD大鼠并建立相应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考察1、3个月后SD大鼠坐骨神经的生长情况以及肌肉等功能恢复状态,评估不同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步态分析、组织学分析等结果表明PDLLA/TA/NGF复合载药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最佳,较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组。综上所述,PDLLA/TA/NGF复合载药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电刺激作用,能促进神经再生,有望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