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世界各国的现代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轮新的经济增长都是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仅靠政府的投资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BOT融资形式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该模式在全球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大中型项目融资的主流方式。对于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控制的研究,为该种融资模式的更加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BOT项目融资正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正在中国不断发展、完善。国外的利用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研究BOT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风险控制,对于我国当前涉及数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有效控制和安全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本文试从BOT项目融资的发展阶段、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项目风险的可控性三个角度来识别其中的主要风险,该融资方式分为兴建前的准备阶段、设计兴建、运营以及转移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作为主要的政府一方和非政府方面临着不一样的风险。在目前的各种参考论著中,对于风险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来方法,如按性质、原因、承受度等等。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可以从可控性分为系统与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不可控制的,一般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关,超出发起人和项目公司的控制范围。非系统风险是BOT项目融资的参与各方可以自行控制的处理的风险。以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为基础,本文研究了风险的承担和责任方,涉及的参与方包括政府、运营商、项目发起人等八个角色,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复杂关系,BOT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这些协作是否顺畅,而且,各个角色在融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受这些关系得制约,由于这样的特点,风险来临时,各方利益都会受到牵连,但又都存在对某些重点风险的责任。在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完后,考虑到BOT项目融资在国内的实践中遇到中国特有的风险,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独特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决定的。目前大多数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OT项目融资普遍风险领域,本文试图更深入地对中国BOT项目融资中的特有风险进行尝试性研究,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这是本文力图有所创新的地方之一。为了补充了论文前面部分主干理论的不足。本文以中国奥运场馆建设和中西部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在实例中具体运用风险的识别、控制和承担,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实例很具有代表性。文中采用大多数现有文献尚未采用的多个实例横向对比分析研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提供更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更客观具体更广阔的发展思路,这也是本文试图有所创新的地方。为了加快BOT方式在我国的应用,这种尝试性探讨对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形成的规范的资本市场、正确有效的融资方式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