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介绍了作者的一次口译实践经历。作为2012级翻译硕士(MTI)口译方向的一名学生,作为可研团队的译员,作者参与了“利用世行贷款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估会,协助可研团队与世行专家进行沟通。本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整个口译实践进行了概述,包括世行项目背景简介、口译活动相关各方、译员此行的日程表和译前准备。第二部分作者以译员角色定位为主线,介绍了口译过程译员的角色变化:项目初期,译员受信息缺失和现场安排的限制,口译进展并不顺利;随着项目进行,译员通过调整,从不被信任到被信任,共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刺探者、中立译员、被信任的显性参与者)。译员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了作为译员的权利,也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仅仅承担了口译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多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第三章作者分析了译员角色定位的依据、原则和标准,并从权力和忠诚两个角度,结合译员口译活动,进一步认识译员角色与定位。总结反思本次口译实践,作者认识到:忠诚原则方面,译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如下动态标准:译员工作模式、译员知识储备和经验、其他情感道德因素。权力原则方面,译员社会活动中不同的个人因其所属组织机构、职业、社会地位、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制性权力”(决定性);交际活动中各方因语言能力和角色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交际性权力”(交际导向性)。译员,尤其是口译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缺乏“体制性权力”而受限,无法争取到或者不能充分争取到话语权,进而影响译员“交际性权力”的发挥。译员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应该不气馁,通过争取话语权,维护职业权益;充分发挥译者交际性权力,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乃至多方实现有效沟通。对此,译员应当综合口译现场环境、参与者、主题和目标等多种因素,并结合个人工作模式、知识经验,对自身恰当地定位,充分准备,口译时不卑不亢,做一个显性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通过口笔译能力训练、翻译职业讲座、口译全真模拟及跨学科的合作培养和实习,译员能更好地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升个人翻译技能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