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治晕合剂治疗后循环脑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瘀血阻窍型)的临床疗效,并从中医病机方面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之84例患者,依住院时间顺序按单双号编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静滴血塞通粉针,200mg/次,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日。口服药物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睡前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治晕合剂(石决明20g,天麻12g,钩藤20g,白芍20g,牛膝20g,山栀子15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葛根20g,泽泻12g,全蝎6g,白僵蚕8g,秦艽10g,菊花10g,甘草10g)。由襄阳市中医院药剂科制成瓶装药剂,200ml/瓶(每毫升含生药1.08g)。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每次100ml/次,每日两次。两组疗程均为两周。治疗前后分别观测两组临床疗效、理化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检查)及中医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8.58%。经Ridit检验,两组间P<0.0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理化指标观测:血脂:治疗后两组间TC、TG、LDL-C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有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晕合剂能有效地调节血脂。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提示治晕合剂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积极作用。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BA的Vs、Vm及PI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BA的Vs、Vm及PI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P<0.01),提示两组均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BA的Vs、Vm及PI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脑血管供血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药物在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体征及舌脉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晕合剂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体征。结论:治晕合剂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指标,提示治晕合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