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性质、控股比例与技术创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的创新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过不懈的改革和调整,我国建立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该体系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是“国家所有,分级产权”,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或国资委手中。国有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性质不同,控股结构不同,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在实证上,过去多是从一般产权性质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数据的缺乏,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不全,使得有关最终控制人性质和相应产权结构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研究凤毛麟角。本文从国有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究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控股比例,对其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上的检验。首先,本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1章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以下方面,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国有企业创新问题的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和第一大股东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从最终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对企业行为研究的相关成果。第2章进行了理论陈述。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创新的不足和优势,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控股比例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最后论述了从最终控制权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必要性。第3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和控制人等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主要内容有,变量和数据的处理方法,简单的描述分析,从所有权性质对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的分析,区分最终控制人性质的进一步研究,研究直接控股比例和最终控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而,通过引入最终控制人性质的虚拟变量与控股比例的交叉项,进一步分析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控股比例对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理论和假设进行了深入分析。第4章对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结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陈述。其次,本文的结论和创新如下。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不同性质的最终控制人和控制程度,会对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方式进行分析,解释了这种影响差异的原因。在实证中,本文利用最新的上市公司研发数据、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控股比例数据,研究了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控股比例对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公司创新投入强度较高,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国家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扶持,而且控股比例对创新投入具有边际递减效应,说明国家应该保持合理有效的控制程度。省级和地市级国资委控制的公司创新投入不足,而且政府对公司的控制力减弱,公司反而会加强研发投入的力度,这种效应是边际递增的。这个结论也给此类国有上市公司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正>电力谐波是现代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随着工业现代化程度提高,谐波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主要是现代化工业的用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工业的主要电力负荷是电动机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首先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要素;其次从基础建设和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条和企业发展
设计了一套S频段圆极化相控阵天线,该相控阵天线采用9个微带贴片天线单元进行优化排列与旋转组阵实现。通过HFSS软件仿真,在辐射功率10 dBW的情况下,该相控阵天线在方位360o
目的: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Twis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初步建立其与骨肉瘤的相关联系。方法:采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2010至2014年1月的骨肉瘤患者手
在世界旅游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各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政策、营销等的不同引起入境旅游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将中国分为八大
Excel办公软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广泛、成本低廉的特点。分析设计了Excel在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作业任务的预排程、物料管理、生产作业任务的管理与控制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咨询人员素质现状的对比,揭示出当前我国信息咨询人员应具备的六大素质,并提出了信息咨询人员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河南省1991—2012年能源足迹,选取修正后的人均GDP、建成区面积和能源足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脱钩分析法对河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能源足迹和城市扩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是人类沟通的一种媒介,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知识,就无法创新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较差,食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合格产品。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应对不合格产品实施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