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船舶交通流特征的通航宽度计算及其应用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快速态势,海洋货物运输依然发展迅速,船舶大型化、快速化趋势日益明显,通航水域船舶交通流量明显增多,船舶密度增大,船舶交通结构变得复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研究海洋交通更加便捷,特别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为研究海上交通流积累了大量数据。对于海洋大数据主要包括船舶基础信息、位置、航行数据等海上交通数据本身庞大的数据量,在研究海洋功能区规划,海上交通规划,海上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托大量历史AIS交通流数据分析交通流分布特征,结合图像算法构建交通流分析模型,从而有效识别交通流航路并分析通航宽度。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构建了基于图像检测原理的交通流线性检测模型,将对船舶交通流AIS大数据的分析通过模型转换到对矩阵空间的数值分析。对任意选取的海上区域,计算区域内船舶交通流的密度,结合地理信息分析可选取不同大小的网格粒度形成密度矩阵,为交通流中心检测建立数值空间分布。(2)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引起局部数据的异常极值,采用非线性滤波算法,确定了卷积模板,利用中值滤波去除了交通流密度矩阵中的异常点值,有效的减少了密度异常极值对交通流中心线检测的影响,并根据数理统计知识确定了检测交通流中心线的密度阈值,并有效探测到交通流的中心线。(3)研究了通过统计知识分析交通流密度分布,确定了对ROI(Region of Interest)的海上交通流在检测到中心线后计算宽度的算法原理,对比利用高斯拟合和核密度估计,在矩阵空间内确定了交通流宽度密度门限值ρv,从而确定了交通流通航宽度和交通流边界位置点,有效识别了交通流航路,统计分析了交通流的门限交通量特征分布。(4)利用Python3.6、MatlabR2017b、电子海图系统对渤海以东水域内船舶历史轨迹形成的交通流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和分析,提取了 3条主要交通干线航路,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可行性。为海上工程建设评估,海洋功能区规划、定线制设计等海洋交通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在海上航路辨识、提取,特别是沿海小船交通流航路规划等实际工程应用中有一定意义。本论文基于传统的交通流要素,结合交通流数据挖掘途径,分析了特定水域海上交通流特征。主要是依据算法模型研究了海上交通流形成的特征航路,反映海上交通实际状态。在对海上交通流形成的航路检测到中心线后分析了交通流宽度。为海上交通规划,实际海洋航路交通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海上工程建设的空间布局和海洋功能区域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由于机械臂的广泛使用和人们对于提高操作绩效的内在追求,机械臂操作任务中的绩效问题逐渐成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话题。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机械臂控制系统本身不再是限制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和个人借助云端的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不仅可以减少个人或组织的存储负担和计算负担,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地访问存储在云端的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商业街区也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空间之一,是城市居民进行活动和聚集各种人工热量的区域,更加健全的商业
目前商业化的白光LED主要是采用GaN基蓝光LED芯片与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往往存在白光不够均匀、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的缺点,并且其蓝光成分太多不利于人体健康,不适合
以甘蓝型油菜Q2、芥菜型油菜新油9号、白菜型油菜L14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培养油菜,设置对照组CK,中度干旱MD,重度干旱SD等处理,通过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形态、生理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等移动设施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的传输量也急剧增长,传统的密码算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数据大量传输的需求。同态加密算法因此被
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损耗,采用合理的运行方式不但能降低网损,而且能提高供电的电能质量。本文以我国中原某县(下文以M县代称)扩建后的电网为基础,进行以降低网损
随着交通建设和经济的提升,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住宿、交通是旅游业的三大要素,由于我国国土辽阔,铁路交通仍是我国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工具,为提高服务的品质,如今的列车不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涉汞催化剂的替代已成为电石法聚氯乙烯产业发展的瓶颈,金被认为是最有望代替氯化汞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合成氯乙烯的催化剂。本论文对商品活性炭的孔结
由于有轨电车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小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又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人驾驶有轨电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