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的"自由三格"历来是德语语法学家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自由三格"是指德语中非动词配价支配的可有成分,可以自由添加或者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自由三格"可进一步分为"受益三格"、"受损三格"、"领属三格"、"评价三格"和"关切三格"等,且这些小类有着不同的句法特征,其中"评价三格"和"关切三格"被划到名词之外的成分。正是由于使用和归属方面的各种不确定性,自由三格给德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初学者在阅读中遇到自由三格时,常常不能判断其意义。同时,由于不了解上述自由三格的本质特征,德语学习者常常会在本应使用自由三格的语境中使用错误的替代形式,如用物主代词代替领属三格等。因此,对自由三格语义特征的研究在德语语法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德语语法领域对德语自由三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句法上比较特殊的结构,如领属三格、关切三格等。大部分研究应用生成语法学理论,研究这些三格名词短语的句法地位。随着认知语法学的兴起,出现了一些从认知角度阐释上述特殊结构形成原因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将三格名词短语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处理。而在德汉对比研究领域,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将德语的格系统和汉语动介词"给"、"为"、"对"、"帮"等进行对比研究,而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教学功能导向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一些新视角。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涵盖德语各类自由三格的系统性研究,也不曾发现有人针对具体的德语自由三格问题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案。所以有必要对自由三格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结合认知模型和构式语法的理论,试图通过对德语各类自由三格共性的剖析,以及对德语自由三格与汉语给字结构的对比研究,揭示双及物构式的规律性,为德语自由三格研究以及德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不仅对于语言类型学框架下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对于我国德语语法学、德汉对比语言学以及德语自由三格的教学与研究有所帮助。论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德语自由三格与三格宾语在语义上是否有继承关系,其认知推导过程是怎样的?能否将所有的三格名词短语看作一个构式,其中的隐喻过程又该如何运作?汉语中"给"字双宾结构和"给"作介词的结构是否有类似的认知推导过程,"给"字结构是否也能看作一个构式?德语的自由三格和汉语的"给"字结构在语义和语用上有何异同?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为德语中的双及物结构和各类自由三格建立了认知模型,将由双及物结构到各类自由三格的认知加工过程可视化,指出双及物结构中"物体转移"的语义在自由三格中隐喻为"影响转移"的语义,而其中的"影响"又可以进一步隐喻为"关切"、"感知"、"未来受益"等语义。其中,"影响转移"成为理解自由三格语义和区分自由三格及其替代形式的关键点。与此同时,本文对汉语"给"字结构也进行了与德语自由三格对应的平行研究和建模,并得出结论:汉语"给"字结构受制于"给"字的语义特征,只能指派受益者或受损者的角色,不能指派感知者的角色,且指派受损者角色时有较多的语义限制。因此,德语的评价三格在汉语中不能找到对应的"给"字结构,德语的受损三格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与汉语"给"字结构对应。在通过认知模型厘清语义核心和推导关系之后,本文尝试将之前的推理进行整合,为本文研究的德语所有三格短语以及汉语所有"给"字结构,分别建立一个统一的构式,以进一步简化德语自由三格的学习过程,丰富其解读视角。其中,德语三格构式以双及物结构为原型,具体描写参照Goldberg对英语中双及物构式的描写。但是,英语和德语双及物构式的隐喻扩展规则有诸多不同,所以本文详细研究了德语三格构式的隐喻扩展规则,并指出其隐喻扩展时的语义限制。而在汉语方面,本文将"给"字作动词的双及物结构作为"给"字结构构式的原型,介绍其隐喻扩展规则和语义限制,并与德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个构式的对比,本文得出结论:三格构式和给字构式有着相似的隐喻,但应用时会有不同。如感知者作为接受者的隐喻在三格构式中既可以应用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应用在词汇层面;而相同的隐喻在给字构式中只能用在词汇层面。此外,给字构式的语义限制也多于三格构式。对两个构式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和补充对认知模型的研究,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