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中,师生关系陷入了二元对立的对象性思维,总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徘徊。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师生关系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新趋势。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呈现“空间的转向”,但是,人们主要将空间研究集中于城市、社区、学校等领域而很少涉及师生关系。然而,师生在空间交往中发展工作关系、组织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空间是师生活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因此,从空间隐喻视角去解读师生关系可以丰富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路。空间理论是本文的核心理论,笔者希望对空间进行详尽的认识,从空间隐喻的视角去审视、反思和重构师生关系,以期促进师生关系的空间正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空间隐喻赋予了师生关系新意蕴。从空间隐喻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师生关系首先得弄明白师生关系在空间隐喻中的存在方式、特征以及价值。笔者认为,师生关系铭刻在具体的物质性的教育教学空间中、规训化的构想空间中以及反抗性的生活空间中;空间隐喻下的师生关系具有总体性、空间建构性和个体能动性;在师生关系研究中,空间衍化为一种隐喻性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重构师生关系。其次,从物质性的教育教学空间、规训化的构想空间和反抗性的生活空间三个层面去审视当前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是一种典型的“中心—边缘”隐喻,“趋中心性”是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中心地位”进行着激烈的资源竞争和权力角逐,采取着空间独占、空间分隔、空间固定、空间距离和空间运动等措施。“中心—边缘”隐喻折射出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异化和不平等性。再次,笔者深层反思了师生关系出现“中心—边缘”隐喻的原因,以及双方地位为何一直在“中心”和“边缘”中流转。从人文地理学上来说,这是源于人们对“地方”稳定感和安全感的追求,以及对“空间”流动性和自由度的追求;从哲学层面来讲,这是一种具有既成性、静止性、片面性和绝对性的对象性思维,主张师生之间进行相互斗争、相互控制。最后,用舞场隐喻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构。空间具有属人性,空间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空间正义是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异补偿原则。同时,舞场隐喻具有空间共享性、空间整体性、空间流动性、空间交往性和空间超越性,期望促进师生互惠共存、边界软化、自在舒展、生命互动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