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其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服务功能、以及价值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种类和强度。本文根据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特征,将重庆市分为以都市区为中心,围绕其外围都市区和东部地区的东南区和东北区四个区域。并对重庆市1997-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按照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0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区位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由此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区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从分析评价重庆市不同区域下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入手,对其区域在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进行研究,分析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程度变化、相对变化等动态变化规律;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园地增长,林地在整个研究区内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牧草地则出现减少趋势,都市区变化最大达到3.54%。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看出四个区域人类干扰程度由大到小为:都市区>渝东北区>环都市区>渝东南区。区域间土地利用程度表现为:都市区>环都市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从整个重庆市区来看,重庆市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其土地利用发展程度快慢为:都市区>渝东北区>环都市区>渝东南区。2.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结构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威弗-托马斯组合类型分析法对重庆市在研究期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区位进行分析,揭示重庆市四大区域在研究期间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全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变化规律;都市区和环都市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复杂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加,而优势度指数总体上呈现逐年减小的态势;渝东北区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双双减小;渝东南区以优势度指数增加。从整个重庆市来看,多样性指数有所减少,这将不利于生态平衡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不合理,但优势度指数的减小趋势和复杂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加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通过土地利用的区位组合可以看出,在整个研究期间内,重庆市土地利用的组合特征组合类型数为3种,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是:林地,耕地,其他农用地,其中环都市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及其组合数与重庆市整体区域一致;渝东南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为林地,耕地2种;渝东北区则出现了4种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它们分别是林地,耕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都市区土地利用的组合特征分成两个阶段,虽然在4种组合类型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组合类型从1997-2004的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工矿转换为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3.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征,通过SPSS软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区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建立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模型。都市区:1997-2008年都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从1997年的104.780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100.478亿元。环都市区:1997-2008年环都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一种波动状态,总体稍有下降,从1997年的447.447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46.525亿元。渝东南区:1997-2008年渝东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态势,从1997年的392.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4.346亿元,其增加量为2.186亿元。由于增加的幅度大于减小的幅度,从而使整个重庆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增无减,从1997年的1579.19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5.549亿元。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结构呈线性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均匀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系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章最后一部分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严格控制本研究区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搞好用地的结构调整;同时加大土地投入力度,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科学准确的野外实地调查,细划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等措施,为重庆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提高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