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因此正确的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脓毒症的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研究较多,而预后判断的临床方法尚不明确。血小板常被认为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血小板计数(P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脓毒症时常发生改变,但以上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对脓毒症预后预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对较低,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MPV/PC)作为组合参数,同时反应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形态,可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本文探讨MPV/PC在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是否存在一定的价值,并且比较脓毒症时MPV、PC、MPV/PC比值与血小板作用机制的核心分子-血清纤维蛋白原(FBG)浓度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应用PC、MPV、MPV/PC对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FBG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进行比较,为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简便可行的临床评估方法。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为脓毒症时的PC、MPV、MPV/PC 比值、FBG浓度,明确以上参数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C、MPV、MPV/P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MPV/PC升高与不升高组的病死率。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64例,共纳入103例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脓毒症患者。其中生存组88例,死亡组15例;死亡率为14.6%;男55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03±16.372(20~93岁)。2、死亡组APACHEⅡ评分:26(15,34),生存组APACHEⅡ评分:16(8,29),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脓毒症生存组 PC、MPV、MPV/PC 分别为:152.92±73.50,11.69±1.24、0.10 ± 0.05;死亡组 PC、MPV、MPV/PC 分别为:102.27±55.15、13.23±2.05、0.16±0.06,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PC、MPV、MPV/PC、FBG彼此间相关性。结果显示FBG与MPV、PC、MPV/PC不具有相关性。5、对死亡组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MPV、MPV/P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0.734、0.804。结果表明MPV/PC预测脓毒症病死率的能力优于PC、MPV单一指标。当MPV/PC>0.12时,其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71.79%,选择MPV/PC=0.12作为界值可以用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PC、MPV、MPV/PC为脓毒症的危险因素。且年龄、APACHEⅡ评分、MPV、MPV/PC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7、脓毒症MPV/PC升高组40例,死亡1 1例,病死率27.5%;MPV/PC不升高组63例,死亡4例,病死率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PC降低、MPV、MPV/PC升高。脓毒症死亡组以上改变更显著。FBG在两组间不具有差异性。在脓毒症患者中,MPV/PC与MPV呈正相关,与PC呈负相关;MPV与PC呈负相关;FBG与MPV、PC、MPV/PC不具有相关性。年龄、APACHEⅡ评分、MPV、PC、MPV/PC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C、MPV、MPV/PC在预测脓毒症病死率有一定临床价值。当MPV/PC>0.12时,其预测死亡率的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71.79%。脓毒症MPV/PC升高组病死率更高,可达27.5%;MPV/PC不升高组病死率为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