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息肉(EPs)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现因认识到其对生育的影响、恶变的潜能及易复发性,对EPs的诊治逐渐受到重视。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宫腔镜的普及,EPs临床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关于EPs发生、恶变的原因及其机制,目前各项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也存在许多争论,对于该疾病临床目前只能做到诊断与治疗,对于预防没有很好的措施。而各项研究中报道的与EPs发生、恶变存在相关性的因素更是种类繁多,对高危人群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临床工作中又难以做到全面筛查,故“早发现”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及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能进一步明确EPs发生及恶变的高危临床因素,旨在临床工作中对有相关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及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轻EPs所带来的影响,并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明确E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及思路。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入住我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的患者共59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385例及非息肉组207组,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592例患者中,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85例(65%),其中病例集中于30~49岁年龄段女性,共269例(69.9%)。在全部385例EPs患者中,193例(50.1%)患者有异常阴道出血症状,61例为不孕(15.8%),无症状患者116例(30.1%)。息肉组385患者中,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息肉发生不典型增生5例(1.3%),息肉恶变1例(内膜腺癌)(0.3%),总恶变率1.6%(癌前病变发生率为1.3%,恶性病变发生率为0.3%)。单因素分析发现,与eps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年龄、绝经、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糖尿病、高血压(p<0.05);而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1.049,cl95%1.034-1.065,p<0.001)及子宫腺肌症(or=0.2.456cl95%1.151-4.012,p<0.001)为ep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关于eps恶变的单因素分析中,绝经及肥胖(p<0.05)与eps恶变相关,而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绝经(or=4.954,ci=0.894-27.443,p=0.067)为eps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5mm)合并阴道出血的患者中,27例(73.0%)是以eps为主的良性病变,仅5例(13.5%)为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41例无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38例(92.7%)是以eps为主的良性内膜病变,无不典型增生及恶性病变(0%)。其恶性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61例合并eps的不孕症患者中,36例患者(59.0%)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中,eps患者集中于30~49岁,共217例(56.36%)。其中有症状患者以异常阴道出血及不孕为主,无症状患者也占有较高的比例,故临床工作中对有eps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无明显症状,也需重视筛查。年龄及合并子宫腺肌症是ep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绝经后、合并宫颈息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也存在eps高发的可能,在临床中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筛查,并需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在本组研究中,绝经为eps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肥胖也是eps恶变的高危因素,故临床工作中需对相关人群提高警惕,同时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绝经后eps患者,建议完善组织学检查。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5mm)和(或)出血患者以良性内膜病变为主,其中EPs占大多数。绝经后无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若无合并上述其他恶变高危因素,其内膜恶性病变发病率低,可随访观察;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出血患者,虽以良性病变多见,但其恶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需警惕恶性疾病的发生,建议完善组织学检查。在EPs合并不孕症患者中,有较高比例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TVUS)检查无明显异常,故建议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患者应完善宫腔镜检查,排除存在EPs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