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常规磁共振序列对于糖尿病患者胰腺信号的评估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胰腺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中的信号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糖尿病患者和17例对照者的腹部磁共振图像,在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T1加权同相位、T1加权反相位、脂肪图、水图中分别测量胰腺、肝脏、脾脏、左侧竖脊肌的信号强度,计算胰腺与肝脏、脾脏、肌肉的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及胰腺、肝脏、脾脏、肌肉的脂肪含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SIR、脂肪含量的差异。结果:以肝脏、脾脏、肌肉为参照,在腹部常用的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T1加权同相位、T1加权反相位及水图中,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胰腺SIR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图中糖尿病组胰腺相对于肌肉的SIR较对照组升高(2.9341±1.2354,2.1074±0.7080,P=0.0421)。糖尿病组胰腺、肝脏的脂肪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0.1424±0.0513,0.0982±0.0311,P=0.0048;0.0865±0.0536,0.0465±0.0272,P=0.0125),而脾脏、肌肉的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腹部常用的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T1加权同相位、T1加权反相位、水图中对于糖尿病胰腺的评估价值有限。脂肪图中胰腺与肌肉的SIR及脂肪含量定量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含量升高。第二部分胰腺T2*值的定量:测量部位及糖代谢异常对T2*值的影响目的:比较胰头、胰体、胰尾的T2*值的差异,分析糖尿病患者胰腺T2*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在3.0T磁共振成像平台,利用多回波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11例糖尿病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放置ROI分别测量胰头、胰体、胰尾的T2*值,并采用同样的方法重复16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来比较正常人群同一胰腺胰头、胰体、胰尾的T2*值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采用同样的方法比较糖尿病人群同一胰腺的胰头、胰体、胰尾T2*值之间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头、胰体、胰尾、均值、极差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efficient,ICC)及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分析两侧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对照组胰腺总体的平均T2*值为31.51±3.43 ms,三个不同解剖部位的T2*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胰头部位的T2*值显著性高于胰尾(P=0.0043)。糖尿病组胰腺总体的平均T2*值为28.70±4.23 ms,三个不同解剖部位的T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776)。糖尿病组的胰腺平均T2*值略小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P=0.0691),对三个解剖部位分别分析,胰体、胰尾的T2*值在两组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1020,0.1268),糖尿病组的胰头的T2*值却显著性地低于对照组差异(P=0.0235)。胰腺T2*值的测量具有良好的重复性(ICC>0.95,CV<2.1%)。结论:正常胰腺中胰头到胰尾T2*值存在下降趋势,糖尿病患者胰腺的T2*值有减低趋势,这种变化在胰头更明显。第三部分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技术的胰腺功能成像:葡萄糖引起的变化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技术观察口服葡萄糖后胰腺的信号变化特点,并讨论其产生的生理机制。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成像平台行多回波梯度回波序列扫查,在口服葡萄糖溶液或饮用水前后连续重复扫查。计算每个时间点的胰腺T2*值,采用summary measures方法评估刺激前后胰腺T2*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葡萄糖和水引起的峰值(或谷值)及达峰时间(或达谷时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efficient,ICC)及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评价测量胰腺T2*值的重复性。结果:胰腺T2*值的测量具有良好的重复性(ICC>0.75),刺激前基线状态6个测量值的CV为2.74±0.97%,表示存在5.37%的测量误差。在葡萄糖刺激后的前 5 min 内,胰腺 T2*值一过性显著下降(-6.88±1.01%,P=0.0005-0.0467)。与水相比,葡萄糖溶液导致更大程度的胰腺T2*值的下降(谷值:-15.33±5.90%vs.-6.88±3.11%,P=0.0006),并且最大作用出现的时间更早(达谷时间:3.46±3.22 vs.7.75±4.09 min,P=0.0006)结论:磁共振血氧水平成像可以无创地观察葡萄糖刺激后胰腺的变化。在健康人群中,葡萄糖刺激引发胰腺T2*值的一过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