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术界多致力於考辨先秦文献中“古帝”传说的眞僞,以探求远古的史影,而事实上先秦学者依托附会“古帝”传说主要在於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那些“古帝”传说的思想内涵才是它们最宝贵的价值。完全基於思想史的视角研究先秦文献中的“古帝”传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根据笔者对於目前可见之传世与出土先秦文献的全面考察,发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组成的“五帝”系统在先秦文献中有着广泛的共识性,其中又以黄帝、尧、舜传说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而常常为先秦学者称述依托以阐发思想治道,最终确定爲本文的研究对像。尧舜传说相互关联。
春秋之末,礼崩乐坏,孔子“宪章文武”欲再造“东周”而不遇於诸侯,晚年乃更於“道”的层面“祖述尧舜”。孔子“祖述尧舜”就是要传承尧舜相命的那个“允执其中”之道,这个“道”须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去实践。尧舜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惟在於“知人”“安民”,“知人”亦所以“安民”。经孔子的表彰,尧舜“政治”成爲儒家王道政治的最高典范,战国诸子或臧或否,鲜有不称述以资议论者。
到了战国前中期之际,三晋与田齐既篡,进而又有诸侯称王,争霸争王的战争更为激烈。一些学者目覩诸侯养贤以资征伐的乱局,寻求改良现实政治而有尧舜“禅让”传说之鼓吹,还出现了“禅让说”的理论阐释,设想天下国家传贤以致政治清明。只是战国之世毕竟已不具备“禅让”政治的条件,仅有的实践导致了惨烈的後果,引起政治上的警惕和学术上的批判,“禅让说”消沉下去,惟於一些学者的记忆中保留着一丝憧憬。
战国中期之际,齐威王即位之初即立下“侎嗣桓文,高祖黄帝”的国策,欲以征伐霸诸侯王天下。黄帝传说因而兴起,尽管稷下学者囿於田齐的明确目标未对黄帝传说有太多的发挥,但战国後期的学者越来越多依托附会黄帝传说阐发治道,则远远超出了田齐“高祖”的旨意,渐形成了所谓的“黄帝之学”。“黄帝之学”以“无爲”为旨归而杂合诸子百家,是帝道的思想阐发,欲为将要形成的帝业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由孔子“祖述尧舜”到一些学者鼓吹尧舜“禅让”,再到“黄帝之学”的出现,重要的不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思想理路上的内在逻辑,而在於它们皆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改良现实政治的努力与理想,反映着春秋以至战国时期诸侯由争霸而争王而争帝的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