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荪的种植虽然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但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我国食用菌的出口,在食用菌出口中被扣留、退货、索赔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目前的技术平台下,短时间内彻底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是不太可能的,应积极考虑使用化学及生物学的技术来控制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含量,因此食用菌的重金属富集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日趋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也越来越被重视。本研究系统采集了贵州蓬莱仙界园区土壤、水、农作物、培养料及冬荪样品,运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分析仪器,检测土壤、水、农作物样品中重金属铜、锌、镍、铬、镉、铅、汞、砷的含量和冬荪中菌托、菌柄、菌盖重金属铜、锌、铬、镉、铅、汞、砷的含量及土壤与冬荪的农残,以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重金属元素在食用菌中的卫生标准等为评价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蓬莱仙界园区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风险法、地累积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某种重金属对土壤、农作物及冬荪复合污染的贡献及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蓬莱仙界园区土壤-农作物生态环境的生态风险及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提出的健康风险模型对冬荪的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贵州省背景值和国家二级土壤标准,综合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地累积综合污染指数法这三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来看,蓬莱仙界园区土壤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达到轻度至中度生态风险水平,需加以高度重视及有效治理。 (2)基于中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05)和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标准,不同农作物的平均积累含量大小顺序Zn>Ni>Cu>Cr>As>Cd>Pb>Hg,这一结果说明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具有差异性。水中重金属其平均含量均表现为Zn>Cd>Cu>Hg>Ni>As>Pb>Cr,综合污染平均值为2.22,蓬莱仙界园区水中重金属属未-轻度污染。 (3)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蓬莱仙界园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 Pb、Cd、As、Cu、Zn;Pb、Cd、Cr、As、Hg、Zn、Cu和 Ni在该培养料中可能存在相同的金属来源或复合污染。 (4)冬荪培养料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表现为 Cu>Cr>Zn>Pb>Ni>As>Hg>Cd,结果表明,冬荪培养料中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累计现象,其中以Cu和Cr最明显。 (5)从冬荪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来看,菌托、菌柄、菌盖中Pb、Cd、Hg、As、Cu、Zn含量差异较小,与食用菌卫生标准 GB7096-2003及粮食卫生标准NY861-2004相比,Pb、Cd、Hg、As、Cu、Zn在菌托、菌柄、菌盖中合格率达到100%,均未超标。Cr在菌托、菌柄、菌盖在菌托、菌柄、菌盖中合格率达到100%、100%、84.62%。单因子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表明菌托、菌柄、菌盖未受污染,属安全级别。 (6)菌托、菌柄、菌盖及土壤中农残均未检测出,结果表明,土壤未受农残污染,尚属清洁。冬荪未受污染,属安全级别。 (7)研究区域内冬荪种植基地中土壤受到了未-轻度污染,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及时加以修复。冬荪中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规律为 Cd>Zn>Hg>Cu>Cr>Pb>As,说明重金属在土壤-冬荪中各部位之间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8)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提出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冬荪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经食用菌途径摄入的Pb、Cd、Cr、Hg、As、Cu、Zn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未构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