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展开的场域。与时间一样,空间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空间思想揭示了空间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它所包含的多元的社会意蕴,既具有批判性意义,又蕴含着建构性旨趣。《手稿》的空间思想通过分析货币与资本等主要的经济学范畴,论证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与机制,建构了与资本主义剥削空间相对立的、以个人发展为目的的自由空间思想。探讨《手稿》空间思想的层次性,有利于厘清《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形态建构学说的双重逻辑的关联,是探寻解决资本主义空间危机与推动合理空间秩序构建的救渡之思。生产空间、社会空间与人的自由空间构成《手稿》空间思想的三个层次。这三个空间层次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动态的空间演进关系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体现了《手稿》主要理论的发展逻辑。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性空间,生产空间承载的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空间产生变革的根本原因;作为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空间存在,人的自由空间是生产空间和社会空间建构目的的最终指向。被资本操纵的生产空间是《手稿》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货币作为流通领域的中介,打破了地域生产空间的交易隔阂,拓展了生产空间中的交换规模,但是货币的第三种规定性使贮藏货币和获得财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生产目的。货币从“交换媒介”到“财富代表”的身份转换,使其掌控了流通领域,并逐步颠倒生产空间的本质目的。当货币进一步转变为资本后,从“服务于生产”到“服务于资本”的目的导向更加强烈,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趋利性支配了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进而让资本逻辑的发展趋势成为生产空间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现实境遇与共产主义科学设想下的社会空间是《手稿》理论批判的逻辑展开。资本主义社会是《手稿》同时期的空间现实,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空间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使自由的因素拷上了枷锁;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现实空间批判之上的科学设想,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空间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发展,鼓舞了自由因素的创造。从“时间消灭空间”的命题来考察两种社会空间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所采取的是压缩自由空间的剥削路径,而共产主义社会所采取的是创造自由空间的发展路径。构建人的自由空间是《手稿》理论变革的最终指向。自由空间产生的历史前提在于两种“世界新图式”:一是从地域市场到世界市场的物质生产的全球化进程;二是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人类文明的共享性格局。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普遍联系与发展的新图式下,构建人的自由空间仍然面临着因资本与空间“勾结”而产生的异化阻碍。破解异化困境的方案在于启蒙人对剥削机制的理性批判意识,并通过走向以人为本质的生产立场从而消解空间的权力性。《手稿》的空间思想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理论地位。从马克思批判学说的角度看,《手稿》空间思想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进一步深入。它解答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无法解答的资本与劳动“等价交换”的理论之难,并通过批判巴师夏和凯里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破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和谐幻象。从马克思建构学说的角度看,《手稿》空间思想推进了未来社会建构与“三形态”理论的研究。它从大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量以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必然趋势中,补充阐发了向未来社会过渡的内在条件,并初步确立了以生产和社会关系为标志的社会形态观。《手稿》三个空间层次的合力与运动,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中始终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历史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