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力度的逐渐加大,以及城市快速化的发展,人为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制约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人类活动的空间,深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目前研究的重点。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发展进程较快,城市化明显,道路建设发达,具有明显的湿地特色。本文选取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东营市作为研究区,以其城市土地利用和道路景观格局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了滨海平原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以及道路网络对城市化进程景观格局的影响,所得结论有助于东营市土地集约利用和湿地等生态用地资源的保护,对其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空间信息、遥感数据、年鉴等为主要数据源,融合GIS、遥感解译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在分析城市总体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市域尺度道路景观格局以及市区尺度道路景观格局。首先,对比分析1987年和2007年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情况进行,从景观和地类尺度进行景观格局的分析;并选取具有明显生态特点的湿地、滩涂、盐碱地进行景观连通性分析;然后,从市域尺度上对比分析1987年和2007年东营市道路边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采用建立缓冲区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道路对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对缓冲区内道路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市区尺度划分梯度带,基于道路密度和建设用地率进行梯度带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格局的研究;最后,引入RV指数,以镇域行政界限为单元,探讨道路对不同行政单元的干扰程度,分析道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比较各类用地的变化量及年变化量,得出湿地、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滩涂和湿地的大面积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的结论。说明城市扩张、油田开发等人类活动从整体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类景观格局指数,得出人类活动对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盐碱地的干扰程度较大,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显著,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研究湿地、滩涂和盐碱地三种地类的景观连通性,结果表明景观连通性均较小,从1987年到2007年,受城市发展影响,景观连通性指数逐渐变小。
(2)通过对市域尺度上道路景观格局的研究,阐明了道路对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影响,获得了距离道路远近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特征,结果表明道路对各种地类的分割作用以及对斑块的不规则度均有影响,道路对周边地类存在有较强的分割作用,在修建道路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地类。距离道路越近,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受道路干扰影响越严重,受道路干扰,区域景观破碎化增加,景观形状更加复杂。在今后道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道路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城区尺度上,基于城区道路密度和建设用地率的特点,将梯度带划分为东城、西城、过渡区、交错带和郊区四个区,东城、西城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类型,景观斑块分布破碎而分散,从东城、西城到郊区,湿地(广义)的面积逐渐增加,这与距东城、西城越近,建设用地率和道路密度越大,被道路分割越严重的格局是一致的。较好的反映了不同梯度区湿地(广义)景观格局的分异程度,为城市不同梯度带土地利用合理化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通过引入道路RV指数,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道路干扰等级下受到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道路网络干扰程度的强弱对生态用地的影响最大,随着道路影响等级的增加,生态用地斑块数量逐渐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减小,道路的干扰导致了景观的破碎化。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定量的反映了道路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表明了道路干扰强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