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解剖研究和影像学研究,观察腹壁下动脉(DIEA)及其肌皮穿支和相关的下位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及感觉支配情况,探讨下腹部横切口疤痕是否会导致腹壁血管减少以及行下腹部横切口的次数对穿支血管的位置及数目是否有影响。方法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尸体标本平均年龄44.4±7.2岁,自双侧腹壁下动静脉进行乳胶血管灌注,待乳胶固化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DIEA及其肌皮穿支直径、走行与分布,并进一步观察DIEP皮瓣相关的下位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及感觉支配情况,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三家三甲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间行腹部CTA检查患者300例,筛选出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横切口)女性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出50例无剖宫产手术史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7.42±5.88)岁,整理CTA影像资料,观察下腹部穿支血管的数目和位置,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DIEP皮瓣解剖研究结果:1)16侧DIEA在腹股沟韧带后上方起于髂外动脉(占80%),4侧DIEA起于股动脉(占20%)。DIEA起点外径(2.2±0.2)mm,入腹直肌肌门处外径为(1.5±0.3)mm;DIEA分为三型:一支型(5/20)、二支型(13/20)以及三支型(2/20),在二支型中,外侧支为优势分支占7例,内侧支为优势分支的有6例,在三支型的两例中,外侧分支均为优势分支。2)每支DIEA均有两条伴行静脉,内侧外径为(3.0±0.8)mm,外侧外径为(1.5±0.3)mm,3)20侧DIEA中124支穿支直径≥0.5 mm,平均每侧(6.4±1.5)支,均为肌皮支,穿支在筋膜中走形的距离为(21.2±9.6)mm,直径为(0.8±0.3)mm,每支穿支的解剖学供区为(30.8±5.5)mm2。大多数DIEP(75.0%)位于脐周区,内侧多于外侧(45.0%vs.29.9%)。粗大穿支的分布规律与全部穿支基本一致。4)T10发出感觉支2~5(3.4±1.2)支,T11发出感觉支1~6(4.2±1.5)支,T12发出感觉支1~5(2.3±1.2)支。T10、T11、T12发出的外侧感觉支多为一支,而内侧感觉支则不同,T10为2~3支,T11和T12为1~2支。肋间神经感觉支蒂长(27.3±12.5)mm(5~81),其分布与相应血管穿支相一致,均有DIEP伴行,但DIEP中有肋间神经感觉支伴行的仅占44.3%(98/221),其中粗大DIEP中约79%(98/124)有肋间神经感觉支伴行,而细小DIEP中仅36.1%(35/97)有感觉支伴行。2 DIEP影像学研究结果:1)研究组穿支血管的平均数目为10.61±3.15支,对照组为11.41±3.24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下腹部四分区中,两组间每个分区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加,其穿支血管平均数目呈升高的趋势。结论1脐旁区外侧粗大穿支走行清晰、对肌肉组织损伤小,多伴有肋间神经感觉支,是制取DIEP皮瓣的理想区域。2 DIEP皮瓣由l~3支穿支血管供血即可满足血供需求,血管蒂长,组织量充足,可满足女性乳房重建的需求。该皮瓣不携带腹直肌及其运动神经,但携带相关感觉神经,既可避免供区肌肉失神经萎缩,又使得乳房感觉功能重建成为可能;3下腹部横切口疤痕以及行下腹部横切口的次数对DIEP皮瓣血管数量与分布无明显影响,反而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加,其穿支血管平均数目呈升高的趋势,推测其可能原因为腹部术后存在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期间会发生血管重构,穿支血管继续生长以代偿受损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