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雄安新区的设立又为京津冀协同带来新的发展内涵和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产业协同和深度融合,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涉及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企业活动创新与关联等方面的规划与重构。因此,进一步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区域内和区域间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合理的区域间产业布局,贯通产业内和产业间上下游联动机制,紧密对接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积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议题。论文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以“一大板块、两大产业、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京津冀协同板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大区域,通过“现象——机制——效应——因素——路径”的研究脉络进行贯穿,以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静态和动态的研究视角分析,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宏观空间布局,中观产业链调整和微观企业间协作与创新活动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首先,以“现象”研究为导入。通过整体和部分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京津冀三地区域内和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提出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现象、生产性服务业梯度差异明显等问题。其次,以“机制”研究为支撑。从空间布局的宏观视角,提出从产业协同到产业集聚,再到空间布局优化的逻辑机理;从产业关联的中观角度,提出从产业垂直关联到产业协同的作用机理;从企业活动微观角度,提出企业间知识关联促进创新活动、提高协作水平的微观机理。第三,以“效应”研究为解题突破。从京津冀区域内和区域间部分和整体角度,以及动态和静态分析两个维度,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两产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两产业之间协同存在非均衡性特征。使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对京津冀三地两产业细分行业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以“因素”研究将问题深化。为了将问题研究引向深入,提出京津冀两产业协同的七个驱动因素;使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京津冀区域内和区域间两大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研究表明天津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高于北京、河北省,总体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使用面板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实证,以进一步解释京津冀两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还不够充分,存在阻碍其协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最后,以“路径”研究为落脚点。从基于城市空间维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基于产业链维度强化价值链协同演进、基于企业知识关联维度塑造企业间协同网络等三个层面提出协同思路和方式,依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两产业协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