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劳动力人口众多,改善劳动力就业形势,增加劳动力就业规模,有助于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当下,中国劳动供给相对过剩,就业压力严峻的局面亟需改善。制造业作为中国吸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对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就业结构升级,稳步扩大社会就业,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实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均衡地考虑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努力实现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良性互动,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形势。因此鉴于当下制造业发展和就业严峻的现实,处理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就业间的关系,解决好制造业就业供给和需求间的相应关系,维护好制造业就业市场稳定迫在眉睫。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角度理解技术进步与就业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上述矛盾。大量已有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并不是中性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偏向劳动或资本的特征,如果研究过程中忽略了技术进步的的这种特征,也就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生产过程中劳动或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影响,进而不能做到深层次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研究,依据技术进步过程中不同要素的相对边际产出量,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技术进步在资本-劳动间的偏向可以分为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根据技术进步在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间的偏向性可以分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和非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两种类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实证上,本文利用1997-2017年间各省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出了中国各省制造业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结果表明:1997-2000年大部分省份技术进步偏向于非技能劳动,2000-2017年期间都偏向于技能劳动,从均值来看,发现样本期内每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0,说明每年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都是都是偏向于技能劳动的,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进步的提高使得技能劳动不断代替非技能劳动。本文实证检验了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发现样本期内,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负,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每增加1%,就业减少191人。从控制变量方面看,制造业增加值,资本投入,年出口额对就业影响显著为正,工资,外商直接投资,年进口额对就业影响显著为负。又分区域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就业量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中部、西部地区就业量影响显著为负,影响程度为中部大于西部,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东部地区就业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