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以细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大气污染风险管理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成功的环境风险管理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与配合,风险沟通策略有助于引导公众行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了解哪些因素影响着行为是风险沟通研究的关键。大气污染的风险沟通研究多在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下开展,难以反映我国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市区为例,在风险沟通的视角下,结合探索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探讨了我国公众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护行为和减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探索性研究通过异质性抽样和滚雪球式抽样对47位北京公众进行一对一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样本满足多样性要求;借助质性分析软件QSR NVivo8采用主题分析和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文稿进行编码分析。研究描述了人们谈及大气污染及应对行为时的具体语境:公众普遍认识中的大气污染是指如沙尘暴、灰霾、PM2.5等这些“可见”的颗粒污染物,大致了解大气污染在健康和情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普遍了解通过戴口罩和避免户外运动来降低暴露的防护措施,但很少有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人们一致认为汽车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倾向于认为污染的产生与全体公众而不是自己有关,认为减排的责任在于政府,人们为了减少污染少开车、不买车的意愿差异很大。研究识别出防护行为强度的可能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水平因素和心理感知层面的污染程度、脆弱性、严重性、关注和担忧程度、经历、行为有效性变量,减排行为意愿的可能影响因素有心理感知层面的关注和担忧程度、行为可控性、问题可控性、个人对污染的贡献、不便利程度和别人的行为。 验证性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验证前期识别出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对海淀、朝阳、西城、丰台四个城区进行交叉控制了性别和年龄的配额抽样,获取有效样本993份。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防护行为强度和减排行为意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心理感知层面的污染程度、脆弱性、严重性、关注和担忧程度、经历、行为有效性对人们防护行为的强度有显著影响;个人特征和社会层级方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否戒烟对不同的防护行为各有显著影响。心理感知层面的关注和担忧程度、行为可控性、不便利程度、别人的行为对人们为减少大气污染少开车的意愿有显著影响;然而,有关大气污染感知的变量没有观察到对人们不买车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讨论了风险沟通的资源投入,并分别针对引导防护行为和交通行为提出了风险沟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