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化学、毒理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山豆根不同组分相关物质含量检测和急性毒性、肝毒性大小的比较,锁定毒性物质基础,并通过富含毒性物质基础的山豆根临床常用剂型的长期毒性研究,确定毒性范围、毒性发生时间、毒性的灵敏指标、毒性是否可逆、毒性的后遗效应,为山豆根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山豆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渗漉组分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运用经典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上述组分的急性毒性;采用小鼠多次灌胃给药的方法进行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的肝毒性研究;根据以上得出结论进行山豆根水提组分的长期毒性研究。结果:对山豆根不同组分中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发现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水提组分>渗漉组分>醇提组分>全组分,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全组分>渗漉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山豆根全组分的最大耐受量为10.68g·kg-1,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及渗漉组分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469g·kg-1、、27.135g·kg-1、13.399g·kg-1,同一剂量下小鼠死亡率为渗漉组分>水提组分>全组分>醇提组分,主要急性毒性症状有:烦躁、多动、呼吸急促、抽搐。服用山豆根超过一定剂量、一定时间后,可使小鼠血清中ALT、AST、AKP活性升高,TBI含量升高,ALB含量下降,肝体比值增大,肝细胞嗜酸性变、水肿,并见灶性坏死或片状坏死等病理组织学变化,且山豆根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大于醇提组分。连续给予不同剂量山豆根水提组分可致使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饮水不佳;ALT、AST、AKP增高,肝体比值升高,病理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对血常规无明显影响,肝毒性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相关性,停药后,部分病理改变不可逆。结论:通过对山豆根相关物质基础含量测定和山豆根不同样品的毒性试验可初步锁定苦参碱为主要毒性物质基础,氧化苦参碱对其毒性影响较小,山豆根毒性靶器官主要在肝脏和神经系统。本研究为确定山豆根毒性成分,阐明毒性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减少山豆根临床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山豆根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