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旅游地在展示民族特色、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受损、滥用民族文化、盲目抄袭效仿等问题,导致了村寨面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在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的情况下,如何从村寨建设的层面来实现保护民族文化、尊重居民生活和满足游客需求的共赢?论文选取人们最直接的心理感知角度来研究民族旅游村寨的空间形态,探索了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论文在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感知、民族旅游村寨、村寨空间形态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感知的概念、类型和特性出发,在第二章中指出民族旅游村寨空间形态的感知形式包括直观感知、时空感知和意义感知三种类型,其空间形态中易感知到的因素分为物质因素(自然环境、建筑及设施、道路、节点、标志物)和非物质因素(行为活动、民风民俗)。将美学价值、功能价值、人文价值作为从感知角度评价民族旅游村寨空间形态的基础和原则,确定了特色性、丰富性、整体感、舒适感、易识别性、独特感、真实性、归属感八项评价标准。 第三章选取德夯苗寨作为样点进行研究,以前期理论分析作为指导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问卷,分别对游客和居民展开调查。通过SPSS17.0整理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游客和居民对于德夯苗寨空间形态的感知程度整体较高且游客略高于居民。两者均对自然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对标志物感知程度最低;对空间形态的特色性、舒适感和归属感的感知认同程度均较高,对丰富性和独特感的感知认同程度均较低,对整体感和真实性的感知认同程度出现了一定的差异。由此分析原因,指出目前德夯苗寨空间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 第四章为兼具民族性和旅游性的村寨如何在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增强个体对民族旅游村寨空间形态感知的发展原则和建议,希望为更深入的发展方向及策略的研究提供方法和途径,以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