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之一。本文应用洛奇本人的小说理论对他的创作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他的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第一部分系统评析洛奇的小说理论。他的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他早期的基于新批评的《小说的语言》论证了小说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并提出对小说可就细节、意象及重复进行分析,从而把新批评引入到小说的分析中,确立了小说的艺术地位。六七十年代是结构主义盛行的年代,洛奇应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从美学的角度来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区别于戏剧和诗歌的艺术独特性;并结合“陌生化”理论提出了现当代英国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发展走向呈“钟摆状”——近百年来英国文学主流的走向是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两极之间不同程度的来回摆动。八九十年代洛奇研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赫金之后》阐释了小说的对话特性,即小说是多种文体混合存在的文学样式。第二部分对洛奇的创作进行综述。洛奇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蕴含了他的基本创作特征:二元结构和对话性。成熟期的小说带有明显的实验主义特征,突出了小说创作的形式技巧。在洛奇从伯明翰大学退休后,他的小说呈现出对现实主义的回归,小说主题被前景化,而形式技巧退回到其次。第三部分就小说的语言、二元对立——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洛奇的小说作样本分析,指出了洛奇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方面,同时分析了洛奇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方面及其原因。作为小说家,洛奇坚持人文主义的现实主义传统。该传统注重道德价值甚于形式,而作为小说批评家,他坚持形式主义的批评,注重小说的形式技巧。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道德与审美之间的冲突。洛奇的两难境地的背后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现代文论与小说创作之间存在日益扩大的鸿沟;其次是洛奇的天主教信仰阻碍洛奇在形式主义文论与意识形态文论中选择后者,他尤其无法认同阿诺德的以小说取代宗教信仰的观点;再次,这种不一致是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必然产物——在能指与所指无限延异的文学语境中,理论与实践是无法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