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元代书家周伯琦的个案研究。以史料和图像为中心,以生平、交游和思想考索为线索,以篆书为研究重点,研究了周伯琦的书法思想、书法艺术和书史地位。 元代鄱阳周氏三世翰林,多精通字、书之学。周伯琦自小受乃父影响,攻字、书之学,并与元代前后三代名家交往频繁。良好家学和社会交游圈是周伯琦成功的基础。 本文钩稽周伯琦的传世墨迹21件(篆书7件,其他书体14件),石刻37件,著录类作品27件,并作了简要的考证和年代的编次。所稽考的一定数量的作品,在文献上还可以补《全元文》之阙,也可为以后编纂《全元诗》提供参考。 周伯琦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其篆书在取法上以《石鼓文》为基础,融合了二李、徐铉、张有等小篆特点,并借鉴钟鼎款识、碑碣款铭;在风格上以“古雅”为特征,结体方整而略扁,用笔圆劲而朴茂。这显然使他的篆书与赵孟頫、吾衍为代表的元代前期篆书拉开了距离。这些更能凸显出他的篆书在构筑元代篆书时风上的时代价值和突出于时风之上的个体价值。他的篆书取法突破了二李、二徐玉箸篆的藩篱,他势雄奇茂密的古篆大大丰富了元代篆书时代面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堪为书法史的经典之一。只是,这样的认识在近六百年来“古雅”书风的逐步边缘化思潮中被无形消解。 周伯琦的书名在元代甚隆。至正初年,周伯琦的书法渐趋成熟,名声日显。晚年留居平江后的更是位高声隆,书法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他的篆书还直接影响了元末明初吴中、松江一带的篆书创作。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思潮的转变,整个明代篆书创作后来并未延续周伯琦“古篆”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赵孟頫等的小篆风格发展,并渐归于沉寂,后来甚至走上“草篆”之路。这使得周伯琦篆书未能对书法史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对元代复古书风和宣文阁鉴书画博士等做了一些探析和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