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的外交政策象美国这样带有如此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与美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追求国家利益又要求国家必须从现实的因素出发,美国也不例外。事实上,理想与现实一直交织在美国的外交中并为它服务。中外学术界、政界对此都做了一些分析与评论。其中,西方一般认为,理想主义是美国的善意之举,拯救处在政治压制下不自由的人民。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从另一方面来看待:以此为名,行干涉之实。 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是美国对华政策中一直或多或少地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的重要原因。由于它的发展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利益密切相关,与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中美关系曲折向前发展,值得关注。 美国对华理想主义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人权政策上,本文将重点就此进行分析。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给了作者极大的启示。参阅了大量的中文专著、论文和一些英文资料后,本人确立了文章立意的目的:通过研究89年至今一长段时间内,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变化,从中考察理想主义的演变轨迹,分析总结其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中得出一些的结论,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争取更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主要(一)从历史和文化上分析为什么美国外交中会存在浓厚的理想主义,它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二)分析冷战后美国整体对外战略和对华政策中理想主义上升的原因,及影响对华人权政策的主要因素,为下文展开分析作好准备。 第二、三、四部分是论文的主干。 第二部分“布什执政后期对华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先考察了布什执政后期,主要是89年以后的对华人权政策的变化、发展,分析变化的原因,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在这一段时期里,虽然布什总统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对华关系,但理想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与理想主义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 第三部分“克林顿时期对华理想主义的演变”,把这一时期根据美国人权政策的转折分为三个阶段:(一)竞选时期至1994年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二)1994年5月“新人权战略”到1998年宣布美国不在国际人权会议上搞反华提案。这一阶段又以对华全面接触战略为准分为两部分;(三)美国轰炸南联盟,推行“新干涉主义”至今。最后一段时期单列为第四部分。 克林顿参加竟选时,以及任期初期对华言论十分强硬,采取了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厚的政策,并将最惠国待遇(MFN)与人权挂钩。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内的气氛和竟选的需要。上任后,克林顿出于现实的考虑,进行了政策的微调,想使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保持一种平衡,直到94年将MFN与人权脱钩。除了“角色”的转换以及意识到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以外,这个决定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着眼的,本文着重分析了经济利益集团对“脱钩”的作用。这时,经济因素已经逐渐与政治因素相分离,两者走上各自影响政策的轨道。 克林顿在决定脱钩的同时,也宣布了“新人权战略”的出台。本文主要考察了其中利用国际多边议程来攻击中国的做法。新战略没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台湾问题的凸起引发的一场危机,使美国意识到以人权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适得其反,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经过权衡,美国决定实施“全面接触战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现实的因素已经开始取代理想主义占据了决策的主流地位。在国际上,美国的人权政策受到了中国的反对和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而且也失去了其盟国的支持,因此98年,美国决定不在国际人权会议上提反华提案。 99年,美国提出新的国家战略,以求加快实现其获取全球事务的领导权,它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借口轰炸南联盟,是新干涉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企图确立美国可以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事务的先例。不过,克林顿想在其最后任期里留下政绩,加上美国工商界的压力,99年底中美最终达成世贸协议,克林顿美国工商界积极游说国会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uNTR人 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通过对89年到今天的这段历史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对华外交中的理想主义有一个从强到较弱的发展过程,虽然理想主义已处于非主流地位,它仍然在美国需要时发挥十分消极的作用,使中美关系中充满变数。不过,现实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强,又使中美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就是在 2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与理想主义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中摇摆不定。我国外交应当充分发挥、调动有利于我们的因素,采取措施减弱或者转化不利的因素,趋利避害,使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一个中心”,创造出良好、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 承蒙导师苏格教授对论文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