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HIV高流行地区注射吸毒人群中HIV新近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具有不同注射行为背景的女性吸毒者中HIV和梅毒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对德宏州现有5个戒毒所注射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及HIV血清学特点进行3次连续横断面调查,信息收集由经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获得被调查者同意后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结构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用BED HIV-1新近感染检测技术对横断面样本进行检测并使用美国推荐方法对发病率进行估计并校正。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注射吸毒者HIV新近感染和流行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2对四川省10地市21个戒毒所女性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及HIV和梅毒血清学特点进行3次连续横断面调查。信息收集由经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获得被调查者同意后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结构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描述HIV和梅毒流行的分布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所有被调查者、注射吸毒者和非注射吸毒者进行HIV和梅毒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1德宏州5个戒毒所2,210名注射吸毒者中,95.7%为男性,半数单身,61.7%为少数民族,78.1%为农民,仅8.7%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48.4%开始注射吸毒<3年,36.8%最近一年共用针具;15.8%最近一年曾有商业性行为,仅23.9%使用安全套。HIV感染率为43.2%;HIV流行可能与共用针具(AOR=2.0; 95%CI:1.6-2.6),注射吸毒年数长(AOR=1.7; 95%CI: 1.4-2.2),年龄较大(AOR=1.5; 95%CI:1.1-2.1),少数民族有关。注射吸毒者中年均估计发病率为10.3%,较稳定(P>0.05)。与HIV流行的相关因素不同,仅发现HIV新近感染与共用针具吸毒(AOR=2.0; 95%CI: 1.6-2.6)有统计学相关。2四川省21个戒毒所2,005名女性吸毒者中,31.1%小于25岁,约1/2为单身,12.3%离异、分居或丧偶,约2/3为流动人口。所有被调查者中,59.4%注射吸毒,其中40.1%曾共用针具;大多数吸毒者使用海洛因(99.0%);2/3为注射吸毒者为新注射吸毒者(注射<3年);28.5%的女性吸毒者曾进行性与毒品交易,注射吸毒者的比例高于非注射吸毒者(33.5%比21.3%);使用安全套的比例(21.4%)低于非注射吸毒者(23.4%)。HIV流行率为10%,注射吸毒者HIV流行率高于非注射吸毒者(13.2%,5.4%;P<0.01),有注射和商业性行为的吸毒者中HIV流行率最高(17.3%);有商业性行为非注射的吸毒者中最低(5.3%)。梅毒流行率为11.6%,注射吸毒者与非注射吸毒者梅毒流行率无显著差异,有商业性行为非注射的吸毒者最高(19.1%),注射吸毒无商业性行为者最低(7.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感染与注射吸毒(AOR=4.3; 95%CI: 2.8-6.5)和梅毒阳性(AOR=2.1; 95%CI: 1.4-3.2)相关,非当地居民HIV感染率低于当地居民(AOR=0.4; 95%CI: 0.3-0.6,比本地人口)。梅毒感染与商业性行为(AOR=1.7; 95%CI: 1.2-2.3)和HIV阳性(AOR=1.9; 95%CI: 1.2-2.8)相关。招募于西南及东北地市与HIV和梅毒流行均有统计学联系。注射吸毒者中,HIV高流行可能与共用针具,梅毒感染,招募地市相关。在非注射吸毒者中,仅发现HIV感染者与招募地市和婚姻状况相关,招募于四川西南部地市者流行率较高,已婚或同居者流行率较低。注射吸毒者中梅毒感染可能与HIV感染,注射吸毒时间(≥3年),招募于西南和东北部地市相关,而与2004年相比,2005年和2006年者梅毒感染率较低。在非注射吸毒者中,招募于四川西南部地市可能与梅毒感染相关,2006与2004年相比感染率较低。结论:1我国西南部HIV高流行地区注射吸毒者中HIV感染近半数,发病率极高,共用针具现象普遍,同时伴有高比例的无保护商业性行为。HIV仍然在注射吸毒者中快速传播并迅速经性途径向其他HIV高危人群及普通人群传播。提示为控制HIV在吸毒人群中的蔓延和扩散,急待开展具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针具交换、安全套促进与发放、扩大的美沙酮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全面覆盖注射吸毒者。2 HIV和梅毒在女性吸毒者中高流行,伴随高比例共用针具及普遍无保护商业性行为,提示HIV通过桥梁人群向其他人群扩散的潜在危险性大,干预工作有待于多学科配合,整合HIV/STD及药物依赖治疗相关的有效措施以控制HIV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