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习领域,区别于语文教育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四项教学领域,口语交际教学更加注重话语情境性和过程的交互性,在很多方面都值得人们进行探讨和分析。本研究遵循“文献述评—理论界说—现状剖析—原因厘清—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以交往的哲学理论作为基本视角和理论支撑,结合调查数据和实践经验,对影响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加以辨析与澄清,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期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新路径。论文包括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是界定相关概念以及阐述研究现状,并梳理论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依次论述了构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交往视域下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和生态教学理论为基点的。第二章在整理调查问卷和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教学地位边缘化、教学过程静态化、师生交流低效化、课堂布局割裂化、教学评价一维化五大类。第三章以交往的哲学理论为基本视角,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遭遇瓶颈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挖掘剖析,为进一步探索未来路径与策略方案提供理论性支撑与认识论基础。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缺位与异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意识哲学的“目的—工具”理性割裂了口语交际动态生成的特征,使得交往的多维度、多倾向变得同质化和单向度,交往理性被湮没,由此造成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失衡。第四章探讨了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基于交往的哲学理论提出了以下五个建议:在教学目标上,摆脱预设性目标的影响,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变化调整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向输出式的静态教学方法,建立交互主体间双向或多向的传递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遵循交往行为理论中真实性的要求,立足于生活,以多途径、多手段创设真实、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场域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秧田型”座位编排方式,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课堂布局;在教学评价上,要更加注重考核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设置多元的过程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