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湖西区湖库水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以江苏省天目湖和滆湖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湖西区是太湖上游的重污染湖区,水质状况主要取决于滆湖、长荡湖、天目湖、横山水库等。本文以天目湖与涌湖为太湖湖西区两个典型湖泊,以湖泊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及水环境调查工作为基础,开展湖库的水污染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为太湖上游重污染湖区污染减排提供依据。对两湖的主要污染物分别进行了近15-20年的动态变化分析;对具体调查年的水质进行了按不同水情的评价、距平系数的计算以及空间差值,分析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基于天目湖与涌湖水污染特征影响因子的不同,特别是污染物来源的非同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影响两湖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综合分析湖泊水库水质变化趋势、污染发生机理以及两湖对太湖湖西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提供依据。鉴于涌湖的污染生态分区对水质的影响比较显著,论文还将SPSS应用于滆湖的草、藻型生态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为分区控制污染、保护水源、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依据。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以发展旅游型产业为主的水库型湖泊污染控制、水源水质安全的对策,以及适用于平原水网地区草藻型湖泊加强外源治理、湖内生态管制以及产业生态化的综合整治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天目湖属于丘陵地区的水库型湖泊,三条入湖河流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坡地水土流失、街道与农村生活污染以及旅游污染等是导致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涌湖是平原湖泊,与太湖有直接的联系,湖泊污染物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及农业面源排放。天目湖水质总体处于Ⅳ类水平,全湖处于中营养—中富营养水平。主要超标污染物为TN和TP,其中总氮最为突出,有30%采样点TN达V类标准。天且湖丰水期水环境质量明显比其它两个水平期差,丰水期TNV类水质占60%。水环境主要影响因子为水体理化因子、水体浊度以及水体N、P营养元素等三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营养元素N元素的污染较重。滆湖水质总体呈劣V类水平,其中劣V类占81%,V类占14.4%,IV类占4.6%。全湖处于中富营养—富营养水平。主要超标污染物为TN、TP、石油类、CODMn以及NH4-N,其中总氮最为突出,超V类倍数0.1—0.9倍。各时段水质差异特征不明显,枯水期水质最好。南部小块有水草区水质略好于其它湖区。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水产养殖水环境主要影响因子为水体溶解氧、水体N素营养元素、水体物理因子等几方面。分时段和分区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涌湖不同水情下的水环境主控因子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分区的差异性较明显。对湖库的水污染特征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湖库水质综合治理以及旅游污染控制等为主的控制对策。
其他文献
学位
农田氮素损失是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溶损失又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针对农业集约化种植条件下氮素损失机制,本文选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市新区土地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新区土地开发不仅是一个工程建筑的过程,还是一个权利、利益再分配的过程。鉴于快速
2016年香港秋季艺术品拍卖首战告捷,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额为22亿港元,较春拍下降了29%,香港保利总成交额为11.15亿港元,与春拍并无差异。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对此表示,成交行情呈现持续下滑,买方市场表现谨慎,观望气息浓厚,大多数拍品均在估价范围内成交是今年的趋势。到底是否如此呢?11月的秋拍季会见分晓。在此之前,先来看看今年的秋拍有哪些亮点?拍卖市场有怎样的变化?情况不甚良好的当代艺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州=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却为此透支了太多的资源、环境,甚至我们的健康。恶性肿瘤目前已居我国人口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医学专家认为,我国每年200多万
我们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三讲”教育巡视组,受北京市委和教育部党组的派遣,在市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人事司的具体指导下,从1999年10月14日进校到12月8日两校校级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城中村因其绝佳的地理区位成为各方猎取的主要对象。土地征收工作关系到城中村被征
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对于机械自动化领域而言,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就必须结合现有的新型技术设备,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机械自动化设备在许
岩浆活动是月球最重要的内生地质过程之一。月海玄武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其规模反映了月幔的部分熔融程度和源区的深度。研究月球表面玄武岩的规模(体积和分布)有利于更好地分析
产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反馈机理,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是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的核心,而山区农村产业发展的环境响应问题研究明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