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汉语记录的符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创造自己的文字之前,所有的文字记录都要借用中国汉字。后来,韩国和日本创造了能够表示韩语和日语语音的符号,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成为现代韩语和日语。但是,由于汉字已植根在韩国和日本的语言文字中,因而韩语和日语都离不开汉字和汉字词汇。 最初,在韩国以及日本吸收汉语和汉字时,可能直接模仿了当时的汉语语音。但是,由于在不同语系中接收了具有不同结构的汉语,因此,在这些国家所接收的汉字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根据两国语言音韵的变化,这两国的汉字音也发生了变化和发展,因此,目前这些国家的汉字音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论文将对比性地研究在现代汉语音中早已消失的中古汉音中的牙音系浊音“(?)”、“g”、“γ”等在韩国汉字音和日本汉字音中的反映。 在本研究中,对已列入《汉字古今音表》中的9,000多个汉字中,以“(?)”、“g”、“γ”等作为声母的1,075个汉字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1,075个汉字的韩国汉字音是参考了《大汉韩辞典》读音,而日本汉字音是基于《新版汉字源》中的汉字音进行了整理。 第一章阐明了写作动机、原因、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并概述了已有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主要对汉语史的分期、韩国汉字音的形成、日本汉字音的形成和种类做了简单的描述。讲汉语史,不能不讲汉语史的分期,但怎样分期,其上限和下限如何,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由于本论文是有关汉语中古音的韩日读音的研究,因此,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必要提及中古音时期。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对中古音分期及其存在的问题,来一个彻底的梳理。本文将以切韵音作为基准,将其以前的时期命名为上古时期,将从切韵音时期到唐代划分为中古时期。韩国汉字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对己有汉字音进行规范化的过程。从时间上看,韩国汉字音的形成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韩国汉字音的母胎是切韵音。日本汉字音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现代音、惯用音等。吴音的母胎是南北朝时期的江南语音;汉音晚于吴音,它的母胎是隋唐时期的中原音;唐宋音是宋元明朝时期的汉语音;现代音是近百年来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词汇的读音;惯用音是指一些吴音、汉音、唐宋音在读音中发生讹读而产生的其他的读音。 在第三章中,专门从已列入《汉字古今音表》中抽出了以“D”为声母的284个汉字,标明了每个汉字的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以及现代音,并整理出与这些汉字相对应的韩国汉字音和日本汉字音。 基于所整理的韩国汉字音,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了主要被反映为韩国汉字音中的辅音“0”,而部分被反映为“门”、“入”、“言”等。通过具体例子分析,阐述了部分声母被反映为“门”、“入”、“言”的原因在于存在着类推音或者传统韵书的差异。 对于日本汉字音的结论是:“D”在日语吴音和汉音中几乎都被读做“方”行音。“D”在部分日本汉字音中对应为“力”行音,但是这些多数属于唐宋音或者惯用音。 在第四章中采用了相同于第三章的方法,也从已列入《汉字古今音表》中抽出了以“g”作为声母的227个汉字,整理了对应于这些汉字的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现代音、韩国汉字音以及日本汉字音。 通过对比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二“g”主要与韩国汉字音中的声母“门”相对应,虽然也有与“0”以及“云”相对应的两个字例,但是其原因均在于存在着韵书的差异和一字多音的现象。 对于日本汉字音的结论就是:“g”在日语吴音中读做“方”行音,而在汉音中读做“力”行音。 在第五章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从己列入《汉字古今音表》中抽出了以“Y”作为声母的564个汉字,整理了对应于这些汉字的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现代音、韩国汉字音以及日本汉字音。 通过对比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Y”主要与韩国汉字音中的辅音夕夕“言”相对应。此外,对除了“言”之外与“门”、“0”、“入”等相对应的字例进行分析,并究明了相应的原因。 对于日本汉字音的结论就是:“Y”在吴音中主要读做“方”行音,而在汉音中读做“力”行音。除此之外,还对在吴音、汉音中均读做“了”行音或者“个”行音的汉字字例进行了分析,推出了相应的原因。 第六章主要对本文的叙述加以概括总结。 本论文可以为研究汉、韩、日等三国语言的语音系统的学者及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关键词:中古汉音,牙音,浊音,韩国汉字音,日本汉字音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