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先生曾说:“把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提出来,都和利率有一定的关系。”诚然,利率是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利率制度则是一国经济体系的中枢神经。20世纪70、80年代,一大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以解除利率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改革结果大相径庭,成败得失留给了人们无限思考。而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逐渐步入紧要关头,世界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而其中被称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后一道堡垒”的利率市场化则尤其引人注目,成为了世纪之交长年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我国利率制度改革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一大批重要成果纷纷面世。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基本上以麦金农和肖所开创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为依据,或是侧重于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国际经验、目标定位、模式选择、次序安排、条件创造、风险控制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造等问题,或是侧重于分析改革对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影响,再者就是实证考察实际利率、储蓄动员、投资质量、经济增长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所有制经济部门的利率敏感性。我国的利率改革是一项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过程。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研究角度关注甚少;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零零碎碎。基于这个考虑,本文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利率体制的整个变迁过程作一个系统的分析。论文基本结构作如下安排:序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交代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论述了利率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界定了“利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等重要概念,同时比较概括了自由利率制度、管制型利率制度和市场化利率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三节分析了我国利率制度变迁由政府主导的必然性;并依据制度变迁一般原理和政府的“经济人”本性,从构造其效用函数和决策空间入手,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对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作了模型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