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偿生长是鱼类营养生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补偿生长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和生理机制,为鱼类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养殖鱼类的饲料转化率和养殖生产服务,降低生产和劳动成本具有现实意义。
本试验以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后再投喂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效率、鱼体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消化道消化酶活力、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确定黑鲷幼鱼的补偿生长类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试验选取同一放养批次、体质健康的黑鲷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平均体重为12.60±0.15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其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饱食),另外四组为试验组,分别对其饥饿5d、10d、15d和20d。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投喂30d。在饥饿前、饥饿结束和恢复投喂30d时,分别从各处理组中随机取样9尾(每个平行3尾),称重后取样作为鱼体生化成分的对照。恢复生长的喂养时间均为30d,恢复投喂期间进行收粪。
试验结果表明,饥饿能显著影响黑鲷幼鱼体重损失率、鱼体肥满度和肝体指数(P<0.05),对黑鲷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黑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摄食率(除饥饿5d组)、饲料转化率及其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鱼体的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后再投喂,黑鲷幼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饥饿再恢复投喂后,饥饿处理5d、10d组体重能赶上对照组水平,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而饥饿处理15d、20d组体重没有能赶上对照组水平,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饥饿对黑鲷幼鱼全鱼和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大体一致,随省饥饿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而饥饿后肝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水分、粗灰分含量逐渐降低。当恢复投喂后,除肌肉灰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黑鲷幼鱼全鱼、肌肉及其肝脏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均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后黑鲷幼鱼肝糖原和肌糖原均先降低后升高,其中肌糖原含量降低的幅度更大。恢复投喂后,各处理组肝糖原和肌糖原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黑鲷幼鱼血浆中血糖、血脂、总蛋白、胆固醇及其甘油三脂含量逐渐降低。黑鲷幼鱼血清GH水平逐渐升高,而T3水平逐渐降低,且均在饥饿处理10d组变化幅度较大。恢复投喂后,血糖含量饥饿处理20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总蛋白各饥饿处理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中血脂、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以及血清中GH、T3含量均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
黑鲷幼鱼在饥饿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肝脏、幽门蛋白酶活性呈逐渐降低;胃、中肠蛋白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均在饥饿到10d后达到最低;而前肠中蛋白酶活性是先升高后降低,在饥饿15d组达到最高点。前肠、中肠脂肪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均在饥饿15d后达到最低;幽门中脂肪酶活性是先升高后降低,在饥饿10d后达到最高点;胃和肝脏中脂肪酶活性在饥饿阶段呈波浪型变化。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前肠、中肠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肝脏中淀粉酶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胃和幽门中淀粉酶活性在饥饿阶段是先降低后升高,其中胃中淀粉酶活性在饥饿15d后降到最低;而幽门中淀粉酶活性在饥饿到第10d后开始升高。恢复投喂后,饥饿处理15d、20d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饥饿处理20d组肝脏淀粉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消化道酶活力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
应用组织学方法详细地观察了黑鲷幼鱼饥饿前后胃肠道组织细胞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饥饿后引起胃体部的粘膜和腺体萎缩,胃腺细胞排列无序,腺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明显减少,肌层变薄,肌纤维排列疏松;在肠道可见肠前段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表现在肠绒毛长度和上皮细胞的高度均明显下降,纹状缘退化,杯状细胞的体积和数目都减少,肠中段的变化较前段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