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足癣(Tinea Pedis)属于皮肤真菌病(Dermatophytes)中的一种,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一种足部皮肤的癣菌感染,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一般来说,皮肤癣菌包括三个属,即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而在足癣的致病菌种中,主要为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近年来,在足癣的致病菌种的分离中,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浅部真菌病,在我国是常见病,我国南方一项调查中发现,人群中的足癣发病率高达60%以上。足癣的治疗,大多数采用外用药即可。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中医药治疗足癣也取得一定疗效,各相关机构研制了许多治疗足癣的中药外用制剂,对于中药内服制剂则鲜有报导,本文利用中药制剂内服外用(抗真菌颗粒剂及香连外洗液)治疗足癣,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其作用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文献研究方面,主要回顾了近年来中西医对该病的研究。真菌病的发生,中医多认为是湿热虫三邪外侵所致。中医认为足癣主要是由于足部多汗,过于潮湿,卫生失理,以致湿、热、虫三邪合而外侵而发病。病机特点在于湿、热、虫。治疗方面,中医对真菌病的辨证,以湿热为主,故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大法。于足癣则主要以外治为主,在实验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了大批的在体外有抑制真菌生长甚则杀灭真菌的中药。现代医学认为,足癣是发生于足跖部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其主要的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足癣的发病率较高还同其解剖特点相关,如足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碱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比较厚的角质层则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另外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中可以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具备传染能力,使足部感染的机会增多。足癣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较高,某些地区其发病率达到80%以上。治疗上,现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很多,但是要讲究个体化,我国现在尚无真菌治疗方面的指南。 在临床研究中,将列入观察的60例足癣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抗真菌颗粒剂口服同时予以香莲外洗液外用,对照组单纯予以香莲外洗液外用,治疗2周,随访2周,每周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者在给药期间皮损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