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是爆发于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一场民族内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中国、苏联和其他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许多美国作家以此为背景创造小说来描述美军战俘在中国战俘营的经历。在弗朗西斯·波里尼的《夜晚》中,小说主人公马蒂最后选择自杀。在查尔斯·弗拉德《不止一条命》中,主人公哈里最终决定弄清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本论文意在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两位主人公的不同命运是如何构建的,并探索导致两个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原因。 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夜晚》(1961)和《不止一条命》(1967)这两部小说、文献综述、然后介绍论文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在中国战俘营中,《夜晚》的主人公马蒂和《不止一条命》的主人公哈里与他人的对话基础—他者。对于两位主人公来说,第一个“他者”表现在中国“落后的”生活环境。马蒂和哈里认为中国战俘营的生活环境是“非人的”,这显示了两位主人公的美国种族中心主义。对于两位主人公来说,第二个“他者”表现在中国对韩国的“侵略”。马蒂和哈里认为中国参与这场战争史“非正义的”,这里显现了美国的政治宣传。这两个他者的存在为两位主人公在战俘营与他者的交流提供了前提。 论文的第三部分从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的模式分析《夜晚》和《不止一条命》中各自主人公的对话。在微型对话中,两位主人公与美军战俘和中国志愿军的不同交流方式得到了展现。面对美军战俘和中国志愿军的话语,马蒂隔离自我而哈里与他人与其积极地交流。从大型对话的角度,论文探究情节对位法和对话关系是如何建构马蒂和哈里的不同命运。在《夜晚》中,情节对位法和人物关系使马蒂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美国关于“警察行动”政治宣传的狂热。在《不止一条命》中,哈里与美军战俘和中国志愿军的对话关系和情节对位法展现了哈里的价值观从以美国中心到去中心化的转变。微型对话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意识的矛盾和分裂以及他们不同的对话态度,大型对话揭示整部小说是如何建构主人公的命运。 论文的第四部分分析导致马蒂和哈里命运的政治相似性和对话差异性。受美国政治宣传的影响,马蒂和哈里都是美国政治的牺牲品。然而马蒂和哈里的不同对话态度导致他们不同的命运。马蒂消极的对话态度造成他对话的完成性。美国价值信念的倒塌和对他人话语的拒绝导致他内心世界的解体。这二者使马蒂封闭的世界倒塌并且通过死亡来从内部终结自己。哈利与他人的积极对话造成他对话的未完成性。对美国声明的怀疑和对战争“真相”的追寻导致了他对话一直持续。哈里对于他者的对话态度使得他的对话能够继续即便小说完结。这部分揭示了政治和对话原因对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部分。通过对比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命运,论文揭示了两位主人公的政治受害者的命运和对话的重要性。政治原因导致了两位主人公的受害者命运,而对话原因造成马蒂的悲剧性死亡和哈里的美国价值解体的结局。论文揭示了美国非正义地介入朝鲜战争给美国士兵带来的伤害和对话对于解决争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