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冷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是一类具有降低生物体液冰点和抑制冰晶生长的生物活性蛋白,在低温生物的生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从鱼类、昆虫、植物、真菌中分离了许多抗冷冻蛋白基因,而应用较多的是鱼类抗冷冻蛋白基因,它已广泛用于转化鱼类、植物等并得到了表达。然而某些昆虫抗冻蛋白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如从云杉卷叶蛾中克隆的抗冷冻蛋白,其活性是目前所有已知北极鱼抗冷冻蛋白活性的10-30倍,甚至100倍,因而昆虫的抗冷冻蛋白基因(afp)日益受到重视。 本研究以Primer afpF和Primer afpR为引物,从质粒pTHP4中克隆出afp基因,构建克隆载体pTHP5,再用NcoⅠ和PmlⅠ双酶切质粒pCMAMBIA3301和克隆载体pTHP5得到的大片段和目的片段连接,构建成大豆表达载体pCAAFP66。同时做了以下研究: 1.用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和新型外植体,获得大豆抗性再生植株56株,通过PCR检测、Southern blot检测和除草剂抗性鉴定,证实其中32株抗冷冻蛋白afp基因已经整合进大豆基因组中。 2.比较三种不同外植体(子叶节、胚尖和新型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结果,新型外植体的转化率最高,为9.09%,转化周期最短,大约50天;其次是胚尖,转化率为7.69%,转化周期大约50-60天;子叶节没有得到转基因植株,转化周期最长,为90-120天。 3.大豆遗传转化条件的确定: 预培养时间:不同材料预培养时间不一样,胚尖预培养最佳时间为24-36h,而新型外植体预培养最合适时间为24h。 共生培养温度:胚尖和新型外植体共生培养最适温度都是22℃,低于或高于22℃时转化率都有所下降。 农杆菌侵染胚尖的浓度和时间分别是0.5(OD600)和20h,而新型外植体侵染农杆菌浓度和时间分别1.5(OD600)和20h。 4.华春3号大豆幼苗在低温胁迫过程中,SOD、POD、CAT等3种保护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和质膜透性保持上升,在随后的恢复培养过程中,温度越低越难恢复到处理前水平。这说明在低温伤害较轻的情况下,植物代谢系统通过增加保护酶的活性来减轻低温的伤害。而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或胁迫温度过低,植物受到伤害的程度加剧,超过一定的限度,植物体内保护酶合成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保护酶的活性降低。 5.低温胁迫下,华春3号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随后的恢复培养过程中,温度越低越难恢复到处理前水平。说明低温胁迫较轻的情况下,大豆幼苗叶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降低细胞液的渗透势,以防止细胞过度失水而受到低温伤害,而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或胁迫温度过低,植物受到伤害的程度加剧,超过一定的限度,植物细胞渗透调节物质降解或合成降低,从而导致它们的含量下降。 6.用0℃、5℃和10℃三个不同低温处理转抗冷冻蛋白大豆和华春3号,SOD、POD、CAT等3种保护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和质膜透性保持上升;转基因大豆酶活增加幅度大于华春3号,下降的幅度较小,而MDA含量和质膜透性保持变化趋势刚好相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和酶活变化趋势相似。说明转基因大豆在低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变化幅度小,细胞受伤较小,在恢复培养容易恢复到处理前水平;而华春3号在温度越低,胁迫时间越长,保护酶活性下降幅度大,导致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增加幅度大,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少,在后期的恢复培养不能恢复。这说明转基因大豆在低温胁迫伤害较小。 7.低温胁迫的结果表明,把抗冷冻蛋白基因导入大豆,提高了大豆的抗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