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代末,内战的进程呈现出了对中国共产党有利的趋势。为了使这种趋势转化为胜势,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先后来到西柏坡,使华北地区的政治战略地位越发重要。随着解放军攻占石家庄,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而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终使华北人民政府在两区合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样,不仅华北区有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亦使中央为筹建中央人民政府有了一个试验的平台。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透射出从战争状态向和平环境转变的时代印迹。如在其成立之前组建华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过渡之桥梁;成立后的机构设置,较之先前的抗日根据地已大为丰富,但支援战争恢复生产的味道是最浓的。当然,最为明显的还是中央赋予其探索政权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从其实际的权限上可见一斑。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突出地显示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特点,即高度地重视农民之生存状态,重视土地问题,把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和乡村社会的改造与重建联系起来。在华北人民政府的辖区内,既有原已经过土地改革现需进一步深入的老区,又有一部分逐渐攻占的新区;无论是老区接近尾声的土地改革,还是新区需要先稳定秩序再进行改革的地方,都是一个政权在基层社会里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不断的反复和顿痛,又逐步地取得了预期或超过预期的结果。虽存在短短一年有余,但华北人民政府的施政工作还是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民众的认同,这不管是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其中,军事方面即支援前线的工作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完成,尤其值得肯定。无论是在支前工作的组织上,还是在各项具体事务的完成上,从政府到基层,华北区的人民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从支援平津战役中可见一斑。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定位上,能够被称为“共和国雏形”,这是对其作为一个“特殊”大区政府的历史评价。从其筹备成立到结束历史使命这一过程来看,无论是在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等领导人的指示中,还是在部门人员的合并上,抑或是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比较研究中,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开山引路”,并最终完成过渡合并后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