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文学的产生为1930年代中国文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因其本身争议之集结、影响之深远,催生学界孕育了诸多研究成果。然囿于观念、方法和材料,关于“中国幽默文学的建构”尚有较大的探讨余地。既往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幽默刊物、作家(群体)或作品,且明显烙有主题学式解读的印记,故而本文试深入到具体文学实践层面,通过原始文献的考掘研读以及新材料的使用,对中国幽默文学的生产、论争与影响进行动态的审视与细致的论析,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成就及局限予以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全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当前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介绍了本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同时对本文研究范围作出界定。考虑到林语堂在幽默文学建构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将重点围绕林语堂的文学实践展开论述。 第一章首先以重点文章解读的方式介绍了“幽默”进入中国的具体情形,并以林语堂的表述为中心对“幽默”概念的核心要义进行了归纳整理。其次笔者运用史源学的方法,析出了中国幽默作家所使用的基本文献并考证其来源。 第二章以林语堂的办刊实践为例,从学习西洋幽默、发掘本土幽默、时事新闻幽默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幽默文学的文本建构情况。一方面,幽默文学的建构有赖于西洋幽默作品之陶养与指引,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与中国幽默家的发现或塑造。时事新闻类幽默可以视为一种对统治当局的合法抵抗,但其批判整体上属于体制内批评,并未涉及制度的核心与权力的本体。 第三章以“笑”为主线,通过幽默之笑和讽刺之笑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幽默作家和左翼文人对“幽默”、“讽刺”与“真实”的不同理解以及关于“笑”的合法性之分歧,进而深入探讨幽默文学的美学特征。追根溯源,其差异在于林语堂诸人将“笑”视为一种归宿与目的,将其作为人生观与人生态度的组成部分,而左翼作家则把“笑”当作一种通向深层批判的途径与手段。 第四章将幽默文学置于国际化视野和“新笑史”脉络中进行审视与评价,指出其具有“洋泾浜”特征,呈现出多元包容的文化属性,但与此同时这一特征又饱含政治意味。总而观之,幽默文学存在颇多不妥之处,但它的出现第一次为中国带来了正面意义上的笑,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笑文化的历史版图。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幽默文学在“幽默”概念的渐入人心、更新国人对“笑”的理解、倡导幽默小品文创作等方面均彰显了积极意义,但幽默作家在追求自身文学理想与处理时代诉求关系方面,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上缺乏深层次的反思与严肃性的坚守。同时,对幽默文学的探讨也启示我们应继续加深对“幽默”及“笑”的理解,并注重对其出发点与归宿的追问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