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C+12C熔合反应是天体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燃烧阶段,但在深入天体能区(Ec.m.=1~3MeV)内的截面测量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描述12C+12C反应的现有理论模型对深垒区实验数据有很强依赖。当前碳同位素间的熔合反应已经得到系统研究,发现通过12C+13C的反应截面的测量研究可以为12C+12C提供约束上限,并用以约束相关的理论模型。 然而对于深入天体能区的截面测量,由于极低的截面和高本底水平,导致很难采用在束γ谱学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因此离线活度测量的方法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直接测量方法。本论文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Elab=9.2-12.2MeV能区内,利用北大6MeV串列加速器平台的溅射离子源产生13C束流,轰击厚度为20μg/cm2的薄碳靶,选择能量间隔为200keV,对薄碳靶进行在线辐照。第二部分使用高纯锗和塑闪组成的γ-β探测器对12C+13C反应的质子道反应产物24Na(T1/2=15h)进行离线活度测量。通过24Na活度反推p道反应截面,再利用Hauser-Feshbach统计模型提供的分支比得到全熔合截面。再将我们得到的熔合截面,分别与Dayras(1976)、Dasmahapatra(1982)两个研究组对比,其中后者利用的NaI Summing探测器对衰变道的不同和峰进行测量。这三种方法都是利用探测得到的γ产额,结合统计模型修正得到熔合截面。然而目前,采用统计模型带来的系统误差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对比研究。 通过三种实验方法得到的总熔合截面转化为S因子对比,以及Carnelli和Kovar两种非统计方法得到的直接测量数据一同比较后,最终确定了利用统计模型带来的系统偏差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