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动漫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极为重要的大众通俗文艺与亚文化现象。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量的中国形象。本文尝试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日本动漫中的中国人物形象、日本动漫中的中国题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符号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分类。接着,在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指导下,研究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的形成因素与变异分析。最后,探究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的建构对日本与中国分别产生的影响。
首先,本文梳理了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与其影响力,将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划分为三类。第一,中国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以包子头、旗袍、中国功夫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形象;深受中国古典作品,香港电影与“东方主义”影响的中国男性形象;当代动漫中逐渐“祛魅”的更为真实的中国人物形象。第二,中国题材:包括以《三国演义》、《西游记》为主的古典文学题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妖怪传说题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背景题材。第三,中国符号:包括以上海香港为主的城市符号;以日式中华料理和川菜麻婆豆腐为主的美食符号;以汉服、旗袍、绿军装为主的服饰符号;以熊猫、龙为主的动物符号。
其次,根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探究日本文化的特性与中日之间的文化碰撞,使得日本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极深,加上动漫自身的属性,导致了日本动漫中大量出现中国形象。再根据变异学原理,将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的变异划分为:中国男性形象的女性化变异,中国人物形象的低龄化变异,中国形象的本质化变异与中国形象的当代化跨文化变异四个层次,并通过分析得出了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变异的艺术特征。
再次,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梳理日本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一种矛盾叠加的状态,而日本通过日本动漫中对古代中国形象的推崇与对近现代中国形象的无视与蔑视,来洗刷东方符号与战争罪行,并建构自己的“后殖民”话语这一结论。
最后,提醒当代中国应注重文化输出的方式,警惕与学习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的变异,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
首先,本文梳理了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与其影响力,将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划分为三类。第一,中国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以包子头、旗袍、中国功夫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形象;深受中国古典作品,香港电影与“东方主义”影响的中国男性形象;当代动漫中逐渐“祛魅”的更为真实的中国人物形象。第二,中国题材:包括以《三国演义》、《西游记》为主的古典文学题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妖怪传说题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背景题材。第三,中国符号:包括以上海香港为主的城市符号;以日式中华料理和川菜麻婆豆腐为主的美食符号;以汉服、旗袍、绿军装为主的服饰符号;以熊猫、龙为主的动物符号。
其次,根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探究日本文化的特性与中日之间的文化碰撞,使得日本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极深,加上动漫自身的属性,导致了日本动漫中大量出现中国形象。再根据变异学原理,将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的变异划分为:中国男性形象的女性化变异,中国人物形象的低龄化变异,中国形象的本质化变异与中国形象的当代化跨文化变异四个层次,并通过分析得出了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变异的艺术特征。
再次,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梳理日本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一种矛盾叠加的状态,而日本通过日本动漫中对古代中国形象的推崇与对近现代中国形象的无视与蔑视,来洗刷东方符号与战争罪行,并建构自己的“后殖民”话语这一结论。
最后,提醒当代中国应注重文化输出的方式,警惕与学习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的变异,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