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患儿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并探讨它们在儿童EBV感染诊疗中的意义,以提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EBV感染患儿11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肝功能、凝血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血浆及全血PCR-EBV-DNA拷贝数、EBV抗体、治疗及转归等。并按年龄分为婴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期及青春期(7岁以上)三组,比较三组的各项临床资料,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 mononucleosis,IM)与除IM及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eytosis,HLH)以外的非典型EBV感染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EBV感染男性65例,女53例,男女比例1.23:1,发病年龄11个月~12岁6个月,平均年龄4.31±2.56岁,中位年龄为3.92岁;(2)首发临床表现症状以发热(82.20%)、咳嗽(48.31%)、皮疹(20.33%),体征以咽峡炎(95.76%)、淋巴结肿大(83.90%)、双眼浮肿(43.37%)、咽峡部伪膜及脓点(40.68%)、肝肿大(39.83%)、脾肿大(36.44%)多见;(3)辅助检查结果: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者3.39%,高于10×109/L者67.80%,以淋巴细胞为主者92.37%,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68.19%。尿常规见尿红细胞异常者占12.71%;C反应蛋白偏高50.45%,血清铁蛋白偏高者占10.13%;D-二聚体偏高者73.12%,纤维蛋白原偏低者53.19%;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偏高者64.40%;CD4+偏低、CD8+偏高、CD4+/CD8+偏低、CD4+CD25+偏低依次为86.32%,85.47%,82.05%,82.35%,抗CA-Ig M抗体阳性82.3%,全血EBV-DNA-PCR阳性者98.31%,血浆EBV-DNA-PCR阳性者72.03%,规范治疗2周后,血浆EBV-DNA及全血EBV-DNA拷贝数均下降或转阴,且血浆EBV-DNA拷贝数下降及转阴速度较全血EBV-DNA更快;(4)诊断为IM 75例,非典型EBV感染39例,HLH 4例。合并诊断为“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最多见,依次为12例、24例。(5)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均预后良好,且副反应少。(6)婴幼儿期(40例),学龄前期(61例),学龄期及青春期(17例)三组男女比例、诊断、临床表现差异均无明显差异,学龄前期的ALT升高比例高于婴幼儿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IM组与非典型EBV感染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临床表现中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在IM高于非典型EBV感染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典型EBV感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组CD4+表达率,CD4+/CD8+比值,CD4+CD25+均低于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IM组CD8+表达率高于非典型EB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CRP、血清铁蛋白等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苏州地区EBV感染患儿男多于女,发病高峰为3~7岁,临床表现多样,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学龄前期肝损害比例较婴幼儿高;2.血浆EBV-DNA-PCR检测有助于EBV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3.EBV感染患儿经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细胞免疫检查有助于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