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整体研究中国戏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视野中存在状况的一种尝试。 知道:文学史的写作不可能是对文学整体或某一门类发展过程纯客观的、巨细无遗的描述,取舍与侧重之中,必然渗透着研究者的文学观与价值取向,解读一部文学史,首先就应该深入剖析其中所表现出的文学观与价值取向。当考察各种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的戏剧部分时,作者的取舍、侧重,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文学观与价值取向,也是最值得探讨的重点。 文学史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均属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文学门类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同一文学门类内的不同作品,也会因体例与形式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美学评价。某些文学形式在一个时代成为美学意义上的主流,却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受到忽视。于是,不同时代的文学史在叙述文学现象时,在类型与形式的选择方面,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是会有所取舍与侧重。 文学史界对中国20世纪文学史这段辉煌历程的研究,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专家的著述已浩如烟海,不少人已臻自家之言。这里仅就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并具特色的几部文学史作为本文所研究的文学史写作视野中所选取的文学史专著,他们分别为:胡适先生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王哲甫先生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四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本文所指的戏剧写作考察内容包括文学史、戏剧发展史中有关于戏剧分类、戏剧阶段研究、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等。根据需要还将引用一些对于适时戏剧专史的介绍,如: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剧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通史》等。 根据以上材料,本文将从纵、横两个方向来分析20世纪戏剧史的创作实际,针对20世纪中国戏剧史研究在对象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注意到戏剧在20世纪文学史中所处地位与他应有地位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将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理解为话剧的引进与发展的过程,把剧种的分野当成现代性的分野,对本土戏剧的弱视等等。这就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不能以新文学史代替现代文学史、不能以剧种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应该注意民族视野。 21世纪的戏剧艺术,将在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同时,趋向更大的综合。经过漫长时期的"合"-"分"-"合"的发展,戏剧将走向新的"混杂型"的综合。 各种现代文学史与戏剧史对话剧与戏剧的取舍抉择,不仅仅涉及到"现代戏剧"的研究对象,更涉及到研究现代戏剧的方法。也许人们并不难看到戏剧在整部现当代戏剧发展史上的存在以及重要性,以及它作为中国文学传统与现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只是看到了问题还远远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理论层面上的深入反思,就永远无法认清话剧与戏剧各自在现代戏剧史上的确切地位,也永远无法从中见出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文学界与戏剧界亟需共同携手,解决中国现代戏剧史对象与方法这一重大课题;进而从现当代戏剧理论与现状研究出发,使20世纪中国戏剧乃至文学研究,走上一条更加健康的道路,给今人与后人留下一部乃至几部更客观与真实的中国现代戏剧史,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