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等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等。早期给予抗凝治疗可使已形成血栓的门静脉实现部分或完全再通。由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受损,关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已有少数研究报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有效,然而,多数研究为回顾性的观察研究,目前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不少争议。有关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仍较少。并且,既往多数研究仅报道了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对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如患者处于禁食状态,则又限制了华法令药物的应用。因此,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能结合两种药物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可能成为肝硬化患者一种更好的选择。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及出血风险,同时评估门静脉血栓再通的预测因素,以及抗凝治疗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7.01.01-2020.01.31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住院患者,患者经腹部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或门静脉血管成像确诊门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配至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或对照组。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患者给予序贯抗凝治疗方案:那屈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疗程为1个月,后续华法林口服,起始剂量为3.0mg,1次/日,疗程为5个月,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调整华法林用量,将国际标准化比率控制在2-3之间;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抗凝治疗。主要指标为6个月后患者的门静脉血栓总再通率(包括完全再通率和部分再通率),同时评估出血风险、肝功能改善情况,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门静脉血栓再通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64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纳入试验,随机分入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或对照组。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中30人完成试验,1人退出试验,1人失访,对照组中30人完成试验,2人失访。意向性分析中,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的总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2.5%vs 34.4%,P=0.024);在符合方案分析中,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的总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vs 30.0%,P=0.010),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较低的Child-Pugh评分、D-二聚体<2.00μg/mL、抗凝治疗是门静脉血栓再通的预测因素;较低的甘油三酯水平、开始抗凝距诊断PVT的时间间隔<1个月是接受抗凝治疗患者PVT再通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抗凝治疗(P=0.008,OR:6.345;95%CI:1.629-24.721)是门静脉血栓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组患者第6个月Child-Pugh评分[7(5-8)vs 6(5-7),P=0.007]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6.06±5.13 vs 38.64±3.75,P=0.004)较入组时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治疗方案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够改善肝功能及白蛋白水平,那屈肝素钙-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Child-Pugh评分、D-二聚体水平与PVT是否再通密切相关,而抗凝治疗是门静脉血栓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甘油三酯水平、抗凝开始的时间可作为接受抗凝治疗肝硬化PVT患者门静脉血栓再通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