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VU级(易危),中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青藏高原白唇鹿资源由野生种群和半圈养种群组成。半圈养白唇鹿数量急剧下降,而其生存状况尚未有人研究,本文首先以半圈养白唇鹿为研究对象,对其食性、行为和栖息地利用等生态学问题进行研究;其次从牧民经济结构出发,分析白唇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保护对策。通过以上两方面研究以期对半圈养白唇鹿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白唇鹿和家畜的食性和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白唇鹿采食9科15种(属)植物,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蓼科为主。家牦牛在暖季采食9科15种(属)植物,冷季采食6科13种(属)植物。家羊在暖季采食10科20种(属)植物,冷季采食7科14种(属)植物。白唇鹿和家畜的主要食物均为莎草科和禾本科,三种动物全年食物重叠度在0.80以上,冷季食物重叠度高于暖季,冷季食物资源竞争加剧。 运用焦点动物法观察半圈养白唇鹿行为,结果表明:白唇鹿五种行为(采食、卧息、移动、警戒和“其他”)时间分配具极显著差异。雄鹿冷季警戒行为时间分配较雌鹿多且差异显著。雌鹿采食和卧息时间分配暖季和冷季间有显著差异;雄鹿卧息和警戒行为时间分配暖季和冷季间有显著差异。暖季白唇鹿有3个采食峰,1个或2个卧息峰,冷季白唇鹿有2个采食峰。白唇鹿警戒行为研究表明,雄鹿在冷季和暖季警戒行为时间分配、持续时间和警戒次数有显著差异,冷季警戒行为时间分配、持续时间和警戒次数均高于暖季。雌鹿暖季警戒行为分配时间、持续时间和警戒次数均高于雄鹿,冷季则相反。冷季或暖季雄鹿和雌鹿警戒行为时间分配、持续时间和警戒次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通过3S技术对白唇鹿、家牦牛和藏羊栖息地利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唇鹿在藏嵩草草甸单位面积分配时间最多,其次为金露梅藏嵩草草甸;家牦牛在小嵩草棘豆草甸单位面积分配时间最多,其次为金露梅藏嵩草草甸;藏羊在藏嵩草草甸、小嵩草棘豆草甸、小嵩草线叶嵩草草甸和金露梅藏嵩草草甸分配时间较平均。三种动物在不同植被类型斑块中单位面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P=0.043)。昼间(6:00-21:00)白唇鹿单位面积分配时间最多的是藏嵩草草甸,其次为金露梅灌丛,夜间单位面积分配时间最多的仍是藏嵩草草甸,但分配时间明显降低,其次为金露梅藏嵩草草甸,小嵩草线叶嵩草草甸和小嵩草棘豆草甸分配时间增多。白唇鹿昼间和夜间在藏嵩草草甸单位面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Z=-2.024,P=0.043),其他四种草甸斑块昼夜时间分配无显著差异。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托勒南山鹿场经济结构和养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59至2005年是托勒南山鹿场国营时期,该时期鹿制品的高经济价值和国家政策约束是半圈养鹿种群数量得以增长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期间白唇鹿数量保持在345只以上;2005至2012年是托勒南山鹿场私营时期,牛羊价格持续增长导致鹿场改变饲养结构,在无国家政策补贴和约束下,半圈养白唇鹿被宰杀和出售,数量下降至95只,并继续减少。托勒南山牧场牧民收入来源种类单一,养鹿收入占总收入的24.83%。养鹿牧民年人均家庭经营支出为6226元,支出最高部分为鹿饲料2903元,占生产性支出的35.95%。养鹿纯收入和雄鹿数成极显著正相关(r=0.824);养鹿投资和养鹿收入无显著相关性。半圈养白唇鹿可为牧民带来经济收入,但较饲养家畜收入低,面临消失风险。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若干建议:1)应选白唇鹿主要采食和喜食植物分布区建立或扩展半圈养牧场。减少冷季牧场放牧家畜数量或者进行适当补饲,缓解食物资源竞争压力;2)白唇鹿在半圈养状态下行为发育良好,应维持这种半圈养管理模式;3)培养白唇鹿饲养和管理人才;4)政府相关部门对鹿场围栏进行调查并免费维护,以防止白唇鹿翻越围栏;5)根据饲养成本对白唇鹿饲养牧户进行补贴;6)对每只白唇鹿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遗传信息登记,严令禁止牧民私自买卖和宰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