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物质财富,是承担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仍然有增无减,开发利用强度亦日趋加剧,在此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统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土地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地处中原的河南省虽然资源禀赋较好,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伴生了一系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本区人民日益提升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追求与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单要素评价,明晰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了解区域本底的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素,为制定不同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土地资源稀缺理论、系统论、短板理论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等与土地资源系统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以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6年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素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河南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河南省各类型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趋势,找出其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②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算,明晰河南省和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时空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找出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素;③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承载力级别由“较低”上升至“较高”级别,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段现象。17年间,水土资源子系统评价值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呈现低水平的缓慢增加趋势,这两个子系统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基础支撑,二者相对稳定;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河南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逐年提高,区域科技文化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助推作用较为显著。
(2)从空间上看,2000-2016年河南省18个分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呈现不均衡增长现象,地处河南省边缘的地市、尤其是临近山区的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能力低于非山区地级市。四个代表年份中,相同年度均只含有两个相邻等级的承载级别,随着各分地市对4个子系统投入配比的优化和力度的加大,各个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差异不断缩小,承载级别不断提升。在研究时段末期,只有郑州、新乡和许昌3个地级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高”等级,其余15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较高”等级。
(3)通过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可知,影响河南省及其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多集中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分布于这两个子系统中的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在部分地市也存在情况类似现象,排名前6位的各障碍因素虽位次顺序不同,但这6个指标在大多数地级市的分布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科教经费投入情况,其中,有5项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18个地级市中,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南阳、驻马店和济源这7个地级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与2016年度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变化差异较大,这些地市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内在因素的动态变化,障碍因素由先前年份分布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转变为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其余11个地市影响其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准则层则无明显变化。
(4)通过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水平进行预测可知,2017-2022年河南省整体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变化结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在这一时段,河南省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由预测期初的0.715上升至预测期末的0.891,由“较高”上升至“高”承载力级别,表明在评价管理导向下,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控,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四个子系统实现良性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水平提升至“高”等级。
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土地资源稀缺理论、系统论、短板理论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等与土地资源系统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以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6年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素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河南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河南省各类型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趋势,找出其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②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算,明晰河南省和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时空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找出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素;③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承载力级别由“较低”上升至“较高”级别,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段现象。17年间,水土资源子系统评价值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呈现低水平的缓慢增加趋势,这两个子系统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基础支撑,二者相对稳定;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河南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逐年提高,区域科技文化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助推作用较为显著。
(2)从空间上看,2000-2016年河南省18个分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呈现不均衡增长现象,地处河南省边缘的地市、尤其是临近山区的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能力低于非山区地级市。四个代表年份中,相同年度均只含有两个相邻等级的承载级别,随着各分地市对4个子系统投入配比的优化和力度的加大,各个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差异不断缩小,承载级别不断提升。在研究时段末期,只有郑州、新乡和许昌3个地级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高”等级,其余15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较高”等级。
(3)通过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可知,影响河南省及其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多集中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分布于这两个子系统中的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在部分地市也存在情况类似现象,排名前6位的各障碍因素虽位次顺序不同,但这6个指标在大多数地级市的分布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科教经费投入情况,其中,有5项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18个地级市中,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南阳、驻马店和济源这7个地级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与2016年度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变化差异较大,这些地市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内在因素的动态变化,障碍因素由先前年份分布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转变为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其余11个地市影响其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准则层则无明显变化。
(4)通过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水平进行预测可知,2017-2022年河南省整体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变化结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在这一时段,河南省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由预测期初的0.715上升至预测期末的0.891,由“较高”上升至“高”承载力级别,表明在评价管理导向下,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控,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四个子系统实现良性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水平提升至“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