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飞播白沙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白沙蒿(Artemisia.sphaerocephalla)远距离飞播后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原产地选择内蒙古中部的库布齐沙漠地段的达拉特旗,飞播区选择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的翁牛特旗。从白沙蒿的形态特征、生长与群落特征、生理特性、抗旱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从两个地区土壤差异性来看。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在两地间存在差异。土壤容重、紧实度均为飞播区高于原产地。土壤pH飞播区低于原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在两地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全磷含量原产地显著高于飞播区。对于土壤速效养分而言,速效磷的含量在不同时期飞播区都显著高于原产地。(2)形态方面,从白沙蒿分类的重要指标头状花序大小来看,飞播区科尔沁沙地白沙蒿头状花序的直径、长度显著地低于原产地的白沙蒿,且直径/长度变小。表现出科尔沁沙地白沙蒿头状花序变小、形状变长圆的趋势。在叶子的特征上,茎中部叶的长、宽以及叶小裂片的长、宽,飞播区白沙蒿均显著小于原产地(p﹤0.01),而茎基部叶变化不大。(3)在种类组成上,两地间植物组成均简单,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飞播区翁牛特旗乌丹为0.173种/m2,原产地达拉特旗展旦召仅为0.053种/m2,乌丹明显为高。且组成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相似性很低,Kjaccard值为0.13。由于白沙蒿飞播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年降水量更丰富,群落中存在大量一年生中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占69.2%,中生植物的比例达到53.8%,而原产地展旦召一年生草本占25%,全部为旱生、超旱生植物。(4)白沙蒿飞播之后生长良好。植株的高度在两个地区差异不显著,不过在不同的群落由于生境条件的不同,植株的高度有一定的变化,乌丹的布日敦群落最高,乌丹响水群落最低,展旦召居中。而白沙蒿密度则相反。对于白沙蒿盖度而言,则为响水最高,布日敦与展旦召接近。表现出密度、盖度大的则高度较低。两地区白沙蒿均可生长到6龄,但6龄株很少见。除6龄株外,随着白沙蒿年龄的增大,两地白沙蒿当年生生殖枝生物量、总生物量均增大,且繁殖比例增高,5龄株当年生殖枝生物量可占总生物量的80%以上。飞播区白沙蒿在2龄出现繁殖,原产地则为3龄。(5)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白沙蒿的各项生理指标多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展旦召白沙蒿的叶绿素、脯氨酸(Pro)含量在调查的三个时期均较响水高,这与温度、日照时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关;过氧化物酶(POD)则在入秋后的开花期和果期显著地高,但夏季营养期时则显著地低,与温度、降水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过氧化氢酶(CAT)则只在9月显著地高,则是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其他两个时期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表现为秋季的两个时期,展旦召显著地低于响水,是由于温度的改变而造成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只在9月显著地低,是受到温度下降的影响。飞播后白沙蒿生理指标的变化主要与温度的变化有关,尤其是在9月份,表现出飞播区白沙蒿受到一定的低温胁迫,但通过生理调节可以较好地适应飞播区与原产地温度的差异。(6)采用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环境,选取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抗旱指数4项指标,评价两个区域白沙蒿种子的抗旱能力。结果为飞播区白沙蒿的抗旱性较原产地低,且各项指标的结果一致。表明白沙蒿在水分条件较好的飞播区,经过多年的适应,抗旱能力下降。
其他文献
重组工程技术(Recombination Mediated Genetic Engineering)是随着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需要,建立起的一项高效的基于体内同源重组的遗传工程技术,是由重组酶催化发生在短同源序列
学位
陈凤祥(1993,1998)提出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9012A的育性由2对隐性重叠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并创立了三系杂种利用模式,为隐性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俎峰(2010)、董发明(2010)、倪西源(2011)一致认为9012A不育系统可能只受2对基因(BnMs3/ms3与BnRf/rf)互作调控。该不育系统具有不育性彻底、稳定且恢复源广等优点,但是育性受多对基因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