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重症慢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最有效方法是肝移植,但该治疗手段存在太多局限性,并不适合作为治疗肝硬化的首选措施。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应用于临床,将取代传统的药物和肝移植作为治疗肝硬化的新型技术手段。本课题中,我们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输注到患者体内,观察期治疗效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 病例选取标准:症状符合失代偿期肝硬化沴断标准(病因不限),肝脏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彩超显示无肝癌倾向;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血液病的患者;排除有严重肝硬化并发症的患者。符合筛选条件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43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跨度:19至68岁,平均年龄为48.27岁。取患者髂骨骨髓50ml,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检测细胞数量达到(1.03-1.72)×107个,细胞活度在93%-99%之间时,将细胞收获经肝动脉输注患者体内。在输注治疗细胞之后的第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这6个时间点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脏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进行腹部彩超了解患者并发症的进展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在细胞输注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随访期间患者腹部彩超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及其它并发症。实验室结果显示:输注细胞1个月后检测到血清白蛋白呈逐步上升趋势;谷草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指标在输注细胞12个月后和未输注细胞之前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个月的检测结果与未输注细胞之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细胞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结果与未输注细胞之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的数值从输注细胞第3个月起与未输注细胞之前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TBIL在输注细胞12个月和24个月后的数值与未输注细胞之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的检测值在输注细胞12个月后与未输注细胞之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的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